- 文:恕出處:403期2024年10月
衲衣下的足跡 詠桂花
桂魄清蔭何留影
暗香細蕊不生生
- 文:恕出處:401期2024年08月
衲衣下的足跡 散步手記 ── 給迤灑這條路上如海的記憶
佛教說的「因陀羅網」,喻華嚴重疊無盡、緣起無盡、法界無盡的思想。法義註解說:因陀羅網境界門是說「悟解萬物互相包含,縱橫交織、重重無盡、層層疊疊,渾為一體的殊勝境界」。
- 文:解凡出處:400期2024年07月
衲衣下的足跡 基因已經上膛,命運卻沒有扣動扳機
「我們不只是基因的產物,並且科學也只能解釋人類天性的一部分。」
- 文:冷月出處:397期2024年04月
雲語書摘 讀《休庵詩詞》
「究竟涅槃的實證者」,誰是?你?我?他?應都不是!所以,別太堅持自己的,有可能都是自己的自我意識!把堅持的時空拿來面對自己,發現、調整自己的我意識,那才究竟!
- 文:恕出處:397期2024年04月
衲衣下的足跡 千山走衲僧
走路是一種修行,遇逆境不能消沉落寞,永遠要堅挺、踏實、進取;順境要懂得珍惜,無論順逆境都不能裹足不前。從來走路不僅僅是走路,它是一種行動、信念,開闊新的視野:無論遭逢動靜、自然、人事物,皆是心靈的對話、心念的轉換。
- 文:恕出處:396期2024年03月
衲衣下的足跡 尋路迷宮--下一班迷宮班車我不搭
古往今來,霸主、政客對名利、權勢傾慕追逐。如果不轉身,那就不能怪迷宮就是你的病,你的貪瞋癡,你的圍城!
- 文:恕出處:394期2023年12月
青山自青山,流水自流水 ──「根見、見見、性見」與「見山是山,見水是水」三境
初入門,看山是山,看水是水。
進入門,看山不是山,看水不是水。
住門內,看山仍是山,看水仍是水。
- 文:恕出處:393期2023年11月
衲衣下的足跡 風吹鈴響,鳴個什麼?
聆聽──聽外界聲音,從而產生溝通、交流,乃至自我的成長,不只是表面在聽,而是一種內心的體會與感受,或說是理解、發現的過程。
- 文:恕出處:392期2023年10月
衲衣下的足跡 「還至本處」的隨想
「家貧遭劫時如何?」(洞山禪師)
「不會劫盡的!」(本寂禪師)
「為什麼?」
「因為賊是家親!」
- 文:釋浮檀出處:392期2023年10月
衲衣下的足跡 <千佛山止觀法門>研習報告 發現自我(下)
《修行法要.解說》說:「看破破本參,放下透重關,自在即出生死牢。⋯⋯但向上一路,密不通風,仍不能脫出漸修或累世修而得頓悟者。」
- 文:恕出處:391期2023年09月
衲衣下的足跡 「手眼」雙重奏
人生有苦有樂,唯苦與樂是相對的虛幻,修行不應以苦樂來分別,對利他的事要抱持「苦不以為苦」的廣大胸懷。
- 文:釋浮檀出處:391期2023年09月
衲衣下的足跡 <千佛山止觀法門>研習報告(上) 發現自我
研習止觀法門雖然包含解、行二部份,但法門的體證仍需要長年累月的功夫。所以學生目前的報告內容還只能以個人讀書、自省在學院一年多來的生活心得為主,從五蘊的調理下筆,進而討論法門的内涵,最後分享一點學生練習的體驗。
- 文:恕出處:390期2023年08月
衲衣下的足跡 說似一物即不中--語言與思惟的試探
真義超出語言與思維能描述的範圍,實因言語的片面、有限及僵化,常常「言不盡意」,落處皆塵。
- 文:恕出處:387期2023年05月
衲衣下的足跡 傳承與接棒
「見與師齊,減師半德,見過於師,方堪傳授」
- 文:浮月出處:387期2023年05月
衲衣下的足跡 是餐非餐
只見他手扶著盤子,眼睛凝視著那讓人垂涎三尺的美食。「師父!你真的要我把它扔了?」 看來他不相信自己耳朵聽到的。
「是的,把它扔了!去啊!」
- 文:恕出處:386期2023年04月
衲衣下的足跡 生滅之間
《那先比丘經》相當於南傳巴利三藏並流傳于南傳佛教各國的《彌蘭陀問經》,是以西元前二世紀入主西北印度的希臘國王彌蘭陀,與印度佛教的僧侶那先尊者之間的對答,闡明「緣起、無我、業報、輪迴」等佛教基本教義.
- 文:浮月出處:386期2023年04月
衲衣下的足跡 試以禪行者論已故英國女皇
世人對女皇70年的評語普遍是:「她一步都沒踏錯!」
- 文:懡懡出處:385期2023年03月
衲衣下的足跡 古嚴拾粹
或許可提醒我們世間的無常,在欣賞之餘,更不忘它終將走向凋零。讓人更懂珍惜。也更願去把握稍縱即逝的一切。
- 文:恕出處:385期2023年03月
衲衣下的足跡 愛與不愛的思索 --因誤會而結合,因了解而分開
「因為誤會而結合,因為了解要離婚」,是不是下次還要再去誤會一次?
- 文:恕出處:384期2023年1、2月合刊
衲衣下的足跡 捕風捉影集
「虛空與雲,相互映現,相互無礙,一切變異,皆是各各因緣,彼此無關無牽;所以分別,只為諸相迷惑,只為諸色運轉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