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文:潛出處:288期2014年5月刊
說夢
一般說夢,有兩種現象,一是比喻不切實際不能實現的,有如做夢般
- 文:潛出處:290期2014年7月刊
人的五大欲望
色之所以迷惑人的道理,在於色塵、法塵、色法與五蘊的關係,而道理的關鍵性,是因人的貪欲所起,而貪欲起動的能源,來自人的無窮業力
- 文:潛出處:292期2014年9月刊
談忍波般若蜜
忍,有安忍、安住、承受、包容之意。
波羅蜜,是梵語的音譯,意為「到彼岸」。
- 文:潛出處:294期2014年11月刊
應無所住而生其心
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的法義,是要從「有所住」上去生心,從「有所住」去下手;所住、所存在的是一個什麼問題和現象呢?並不是一切都不要存在,若否定一切而要生清淨心、菩提心;那麼,就完全錯解經文的涵義了。
- 文:潛出處:296期2015年1月刊
吃的問題
閩南語有「吃飯皇帝大」之說,意指吃飯是件很莊嚴、嚴肅的事,不能隨便亂吃。
- 文:潛出處:298期2015年4月
般若與菩提
般若,是梵文的音譯,意譯為慧,慧是藉智而顯現;智的梵文是闍那,智即是知識和經驗。
- 文:潛出處:300期2015年6月
看破、放下,方得自在
看破,不是消極,不是退避;而是積極的去認識、了解,不為色塵緣境、人事問題所迷惑,進而突破、化解障礙;也就是化解無明而有所覺悟,破除迷惑而顯現真如之性。
- 文:潛出處:302期2015年8月
出世之法財
出世間之財,則以法而說法財。在《未曾有因緣經》中說法財有信、進、戒、慚愧、聞、捨、定慧等七法財
- 文:潛出處:304期2015年10月
什麼是修行
- 文:潛出處:306期2015年12月
想行之間
於「業的想」會產生多「非想」,非想要經過比較、選擇以後,才有顯現「道」的可能,這「道」還是一個想,因為關係道的道理方法很多,又會產生很多的「非想」
- 文:潛出處:316期2016年11月
利他之行
利他之行,不外是從身口意的行為著手,先完成自己的修養,再表現行為而使他人得到利益,如此才可說是利他。
- 文:潛出處:320期2017年4月
煩惱來了
只會念名相、念經文,一旦面對問題就慌了手腳,別人一句「你怎麼那麼笨!」就起煩惱,如果任由自我意識表現的話,會使煩惱愈來愈旺盛,那麼菩提永遠就顯現不出來
- 文:潛出處:323期2017年7月
無我是修養
人之所以擁有強烈的我,關鍵就在唯恐自己比別人矮,比別人低下,別人高高在上自我就沒有面子;其實,真正有修養的人是深藏不露的
- 文:潛出處:326期2017年10月
雲語書摘 如法擇友
《 增一阿含經》說:「當近善知識,人中最勝者,人中無有惡。」
- 文:潛出處:327期2017年11月
雲語書摘 戒的精神
佛陀看到了,就告訴弟子們:你們看看!這麼一個大阿羅漢,有本領把龍降伏,但是由於喝酒之後,卻遭蛤蟆所戲弄。就因為喝了酒,連神通都沒用了
- 文:潛出處:363期2021年03月
雲語書摘 覺的認識
相似覺是從信、念、精進、慧、定、不退、護法、回向、戒、願等之行修中,於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等六塵之境;能不分別,不起染著;得無明之惑將破,本覺之體將顯,雖未達實證之境,卻已入相似真實的地步。
- 文:潛出處:371期2021年11月
雲語書摘 我人四相之說
把握色塵緣境,從有我去看還是表面,必須深入的去認識,想深入的認識已是頗難,何況還要具備佛法的修養,運用返照的功夫,依已有的智慧,就能突破我而顯現無我的修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