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文:潛出處:351期2020年1月2月合刊
雲語書摘 根塵要義
六識中的前五識,只有分別,沒有善惡的感覺,而自第六識以後,始具有能觀察事務的歷程,而生感覺,籌量(作意)分辨(了別)萬有,而生起一切萬物萬法。
- 文:潛出處:350期2019年12月
雲語書摘 業的形成
《大寶積經・卷九十六》說:「閻羅常告彼罪人,無有少罪我能加,汝自作罪今日來,業報自招無代者。」這便是自作自受的詮釋。
- 文:潛出處:349期2019年11月
雲語書摘 修行上的障礙
所以業與道的關係要弄清楚,因為任何一個色法,究竟是業或是道?不是色法的本身,而是五蘊起變化後,產生的作用,也就是「我」起分別,所生起的計較、執著的情況。
- 文:若知出處:349期2019年11月
雲語書摘 法音處處
山不樹木,必遭暴風雨後的土石流。
國不樹人,必成內憂外患的貧苦者。
- 文:編輯部出處:348期2019年10月
雲語書摘 入佛之道
人是一種擁有無窮煩惱的動物,像一座山擁有太多的事與物。因此人免不了一生中,為煩惱耗去了最多的生命。
- 文:若知出處:347期2019年9月
雲語書摘 觀世音菩薩圓通章
由我觀聽十方圓明,故觀音名,徧十方界。
- 文:潛出處:347期2019年9月
雲語書摘 出世之法財
佛在《未曾有因緣經》說到有七種法財,即信財、進財、戒財、慚愧財。聞財、捨財、定慧財
- 文:若知出處:346期2019年8月
雲語書摘 菩薩法修行應有的認識
本師世尊於娑羅雙樹間將入涅槃時,曾諄諄告誡諸弟子說:「汝等比丘,於我滅後,當珍重尊敬波羅提木叉,如闇遇明,貧人得寶,當知此則是汝等大師,若我住世,無異此也。」
- 文:潛出處:346期2019年8月
雲語書摘 十纏的認識
十纏,是十種纏縛眾生的煩惱。眾生來去娑婆世界承受苦報,是因為有太多糾纏不清的問題。
- 文:若知出處:345期2019年7月
雲語書摘 菩薩法修行應有的認識
「有人罵老拙,老拙只說好,有人打老拙,老拙自睡倒,涕唾在面上,隨他自乾了。」
- 文:潛出處:345期2019年7月
雲語書摘 禪行者的十德
禪行者的十德是:忍苦第一、淨信第二、願行第三、參學第四、淡泊第五、尊法第六、正勤第七、無畏第八、隨緣第九、方便第十。
- 文:若知出處:344期2019年6月
雲語書摘 菩薩法修行應有的認識
波羅蜜是梵語,大別有三種譯義,一為「事究竟」,二為「到彼岸」,三為「度無極」
- 文:潛出處:344期2019年6月
雲語書摘 念處的認識
念、念處、念處觀,依於佛陀的教法,最初是教二乘行人修五停心觀,為止行人妄想和雜亂的心,是為修奢摩他法;而後教依四念處,以發起行人觀照之慧,是為毗缽舍那法
- 文:潛出處:343期2019年5月
雲語書摘 種性的認識
在佛法要義中說種性,就是指一般人天生的本質,有凡夫種性、習種性、道種性、聖種性與等覺性共為五種
- 文:潛出處:342期2019年4月
雲語書摘 如何降伏其心
佛陀知道後告誡他說:「如果可以控制心念,就沒有什麼事情需要再控制了,所以努力控制心念吧!」
- 文:潛出處: 341期2019年3月
雲語書摘 僧伽的布施行法
煩惱以忍辱為菩提
是非以不辯為解脫
- 文:潛出處:340期2019年1、2月
雲語書摘 無明諦義
蠶作蠶繭,上下左右纏繞,吐盡腹中所有,才大功告成,以為從此可以常住其中,安然無恙了!卻不知道自己苦心經營,不過是自纏自縛。
- 文:潛出處:339期2018年12月
雲語書摘 色與空的關係
基於這種次第,很可以利用「想、行」之間的關係,藉禪定的修養,於中建立起間隔的緩衝,作想與行的調適
- 文:編輯部出處:338期2018年11月
盛唐大詩人之一 王維的詩歌賞析
王維描述他學佛的恬靜心境,道出山林古寺的幽深環境,而造成一種清涼寂靜的意境,最後「安禪制毒龍」,便是他心跡的自然流露
- 文:潛出處:337期2018年10月
雲語書摘 業中有道
因為人是帶著業來到這世間,任何一個因緣發生,善的是一個業報現象,惡的也是一個業報現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