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文:潛出處:360期2020年11月
雲語書摘 身口意的調適
不妄語,交往互信。
不兩舌,無有是非。
不惡口,彼此無怨。
不綺語,是善知識。
- 文:若知出處:360期2020年11月
雲語書摘 經典摘要
佛子,若諸菩薩善用其心,則獲一切勝妙功德。於諸佛法心無所礙,住去來今諸佛之道。隨眾生住,恒不捨離。
- 文:若知出處:359期2020年10月
雲語書摘 讀《禪行者之旅》開卷有益
奉行二時頭陀並安居。
棒喝下認取正法眼藏。
過午不食,夜不倒單。
瓶缽衲衣不蓄懡羅物。
- 文:潛出處:359期2020年10月
雲語書摘 依法不依人
那法性在哪裡?是依佛陀的教法,經過個己實際的修養,在現實生活中能體驗、發現到,甚至能證得到的境界,有了這種修養條件的,就是法性。
- 文:若知出處:358期2020年9月
雲語書摘 讀《禪行者之歌》的緣起與序幕
問:如何分別?
答:空性即體
光亮即用
雲雨即相
陰晴即境
- 文:潛出處:358期2020年9月
雲語書摘 夢幻泡影
碩大的雨滴打在地上,形成水泡,馬上就消失了!他們因此如是思惟:「我們的身體就像這些水泡,終究會毀壞。」乃察覺到五蘊的無常。
- 文:潛出處:357期2020年8月
雲語書摘 什麼是妄想雜念
想到這裡,他就心安了,意止了,識田寂靜,待到來朝,從頭做起,其他的,點滴都不住於五蘊之中。
- 文:若知出處:357期2020年8月
雲語書摘 解惑篇
17歲時,我看了一位牧師反對佛教的書,提出許多的考證,主張大乘佛教乃後人偽造,從那時起,我對大乘佛經難免存有一絲懷疑
- 文:若知出處:356期2020年7月
《大集大虛空藏菩薩所問經》卷第三
善男子,若菩薩以如幻智通達一切五蘊,諸法皆如幻化,超越蘊魔。
通達諸法,本性清淨,超煩惱魔。
通達緣起,超越死魔。
不退菩提心故,超越天魔。
- 文:潛出處:356期2020年7月
雲語書摘 新冠病毒爆發後
《黃帝地母經》謂:「太歲庚子年,人民多暴卒,春夏水淹流,秋冬多飢渴,高田猶得半,晚稻無可割。」
- 文:潛出處:355期2020年6月
雲語書摘 修行者住山需要什麼麼條件
住山不是準備多少生活費,也不是去開農場,從事生產,賺取安定的生活。
- 文:若知出處:354期2020年5月
雲語書摘 認識體用相境(下)
這關係到境的心識意念的轉化。比方我們看到人飢如己飢,看到人溺如己溺,必須打從心底感同身受,這是大乘菩薩的根本的精神。
- 文:潛出處:354期2020年5月
雲語書摘 淨業行人
貪瞋癡最強烈猶如熾盛之火,而於財色名食睡有強烈佔有欲之人,於心念中充滿了利衰、毀譽、稱譏、苦樂之相。
- 文:若知出處:353期2020年4月
雲語書摘 認識體用相境(中)
如果是業,無境可談;如果轉業成道,還得看這個道的成份是聲聞、緣覺的自了、還是菩薩發心的自利利他?因為這關係到覺悟層次的高下,他的「境」也因此而有差異。
- 文:潛出處:353期2020年4月
雲語書摘 最大的功德在那裡
如是,印度兩千數百年來,以至現在,完全處於多數的貧窮,少數的富裕;使得每一眾生的心意識裡,皆追逐現實生活中的功德報酬。
- 文:潛出處:352期2020年3月
雲語書摘 法如筏喻者
法,是指度脫的方法。非法,是指福德因緣,果報在天道;然而報盡仍隨業輪迴,不是究竟。
- 文:若知出處:352期2020年3月
雲語書摘 認識體用相境(上)
但是禪不是意思的解釋,禪是靜淨思慮的一種觀行上的修養;真要了解,必須要從體、用、相、境去發現。
- 文:編輯部出處:351期2020年1月2月合刊
我的歲末感言--若遷
新的一年,祝福大家!
同發菩提心,往生安樂國。
- 文:潛出處:351期2020年1月2月合刊
雲語書摘 根塵要義
六識中的前五識,只有分別,沒有善惡的感覺,而自第六識以後,始具有能觀察事務的歷程,而生感覺,籌量(作意)分辨(了別)萬有,而生起一切萬物萬法。
- 文:潛出處:350期2019年12月
雲語書摘 業的形成
《大寶積經・卷九十六》說:「閻羅常告彼罪人,無有少罪我能加,汝自作罪今日來,業報自招無代者。」這便是自作自受的詮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