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出處:雲語書摘期數:268期2012年7月刊
情緒的調適
喜、怒、哀、懼、愛、惡、欲等七情六欲是人之常情,其他如冷漠、消沈、愧疚、憐憫、壓力、枯燥等各類情緒,自有生命以來,無須教學,即能自然表現於各種場合。
- 出處:雲語書摘期數:264期 2012年1-2月合刊
佛法的三法印
印,信也,如世俗的公文得印即可信。
法印,指法的印鑑。印鑑的用途,是用來驗明身分,表示可信。
- 出處:雲語書摘期數:218期2007年 9月刊
楞嚴「七處徵心」說
楞嚴經卷一記載:有一天,阿難托缽時,經過一娼妓家,家中有一女兒名鉢吉帝,十分嬌豔,美若天仙,其母摩登伽,會梵天咒術,法力非比尋常。
- 出處:雲語書摘期數:216期 2007年 7月刊
佛法無定法
佛法,就是幫助我們分辨世間法的相對,瞭解人與事相對的紛擾繁雜,不為紛擾繁雜所迷惑,藉著佛陀的道理方法,精進修養來化解因相對所引發的問題、困擾、煩惱,直到圓滿的覺悟,也就是零缺點,才算是圓具了的佛陀之法。
- 出處:雲語書摘期數:214期 2007年 5月刊
四分說法 - 體用相境
「體用相境」四分說法,是雲老禪師在修養佛法上的心地發明之一。
- 出處:雲語書摘期數:212期 2007年 3月刊
心的奧秘
佛法中說:人除了色身之外,還有法身,色身乃各種不同物質所組合成,人人皆有;法身則指精神層面所展現出來的內涵,依修養而成就。
- 出處:雲語書摘期數:210期 2006年 12月刊
攝受與折伏 - 菩薩教化眾生的兩種方法
攝受與折伏二法,為菩薩弘揚佛陀教法,在接引、利樂眾生時所行的善巧方便之法。
- 出處:雲語書摘期數:206期 2006年 8月刊
學佛不能只是依賴
大多數的人的心態像是一個需要別人照顧與呵護的孩子,總是以依賴的方式向他人尋求想要的,但往往所得卻是非己所求。下面的故事是一則值得思考的譬喻:
- 出處:雲語書摘期數:220期 2007年 11月刊
無明令「我」輪迴生死
老子曰:「吾有大患,為吾有身。」人為了色身的緣故,自然有財色名食睡等五欲的需求,只因過度的貪求,以至陷於強取豪奪、憂懼苦惱中卻不知如何出離!
- 出處:高僧傳略記期數:201期2006年3月刊
永恆的導航 - 慈航法師
慈航法師有偈云:「空手而來,空手而去,來來去去,永無休歇。」
- 出處:雲語書摘期數:202期2006年4月刊
要問為什麼?
師父教授了我們許多的道理方法,其中,讓我印象深刻之一的一句是:「什麼是佛法?就是探討一連串為什麼的道理方法,是化解一連串為什麼的道理方法。」
- 出處:雲語書摘期數:204期2006年6月刊
生命的流轉
人的行為是因,所完成的就是果,因加果則是業,而人就是由許多因因果果加起來的業所完成的生命。
- 出處:孺慕之情期數:221期 2007年 12月刊
和白雲禪師著「寒山真面目」中寒山詩五絕六首
學禪重自悟,不在語濁潔;只宜心領會,無法用言說。
- 出處:雲語書摘期數:222期 2008年 1、2月刊
戒律 - 修行者極為重要之根本法
「戒律」之說,往往統合一詞,在佛典中不見其定義。
- 出處:雲語書摘期數:224期 2008年 4月刊
孝在知恩
孝,具有善、畜、好、養等多種意義。
- 出處:雲語書摘期數:226期 2008年 6月刊
「法」在那裡呢?
「白雲深處」一書裡有「知法方能見道」一文說:「知法的所在,方能得見道的蹤跡。經典,不是依文解義,而是欲知第一勝義諦,也就是『法』在那裡?
- 出處:雲語書摘期數:228期 2008年8月刊
學定是為了面對散亂
師父在「老禪師的話」一書中說:「學戒,為了防止過犯。學定,為了面對散亂。學慧,為了避免愚癡。」
- 出處:雲語書摘期數:230期 2008年10月刊
語言的修養
俗有謂:我們所說的話,可以判定我們每天的遭遇
- 出處:雲語書摘期數:233期 2009年1、2月合刊
莫染著是非
所謂是非,一般泛稱口舌爭論為是非,如搬弄是非、惹是為非等皆是此意。
- 出處:雲語書摘期數:235期 2009年4月刊
佛法不是武器
武器,是指防禦戰鬥所用的工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