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出處:徵文廣場期數:342期2019年4月
清淨的心
塵緣是境
沾染不了
清淨的性
- 出處:衲衣下的故事期數: 341期2019年3月
衲衣下的足跡 人在廬山中有感
而進入突破頓悟的法門,是即身成就的正法的一種,不過所謂即身成就仍有其層次高低,如羅漢、緣覺、菩薩、佛陀的不同。
- 出處:衲衣下的故事期數: 341期2019年3月
衲衣下的足跡 雲的故事(二)──雲水悠悠讀後
在敘述自己的一生時,首先提到的是他的「出家」,而不是「出生」,讓人感覺在他的生命記憶裡,人生是從出家開始的
- 出處:佛研院園地期數: 341期2019年3月
專題演講 王維筆下的親情、詩情和禪意(三)
王維詩寫得好、王縉文寫得好,王維畫畫得好、王縉書法好,因為各有所長,他們不會彼此嫉妒,是良性競爭
- 出處:文章轉載期數: 341期2019年3月
【極短篇】鍾玲/獵人隊伍中的禪行者
汝今當觀一切行雜諸法,無我無常不住
- 出處:徵文廣場期數: 341期2019年3月
從佛法看故事 烏鵌同啄
常有許多的不稱心、不如意,所謂「人生不如意,十之八九」,為什麼?只因智慧不夠,有的明明知道,居然做不到而無可奈何
- 出處:徵文廣場期數: 341期2019年3月
緬甸佛國金塔之旅
大夥兒誦到彌陀經時,天空即揚起綿延天際的無限夕陽,將整座山打得金黃,猶如阿彌陀佛的金色世界,金光熠熠。所有的人都被這麼一幕給震懾住了!
- 出處:徵文廣場期數: 341期2019年3月
參學心得
大懺悔文只是一種儀軌,照著這儀軌作,於行懺悔的過程中,可以減少妄想雜念。懺悔的重點在檢討、悔改、認識自己、修養自己,才是真正的目的。
- 出處:衲衣下的故事期數:340期2019年1、2月
衲衣下的足跡 緣生緣滅
最後一次苦行,應是去年偕香港居士朝五台禮北台的三階一拜,它感動了香港居士,快九十歲的年紀,那種意志力非一般人可及!
- 出處:衲衣下的故事期數:340期2019年1、2月
衲衣下的足跡 謝謝大家!
殺人刀、活人劍的施展是自己的事,也要自己了,人家說我固執,那就固執吧!
- 出處:衲衣下的故事期數:340期2019年1、2月
衲衣下的足跡 覓得一塊安身處
誦經的師父之所以稱為「悅眾師」,即是在唱誦時要達到愉悅柔和,令大眾生歡喜心,才能讓參與的人得到利益,帶著法喜而歸。
- 出處:佛研院園地期數:340期2019年1、2月
專題演講 王維筆下的親情、詩情和禪意(二)
王維跟他媽媽都葬在藍田別墅。當時朝廷准許王維把他的別墅捐出來做為寺院,寺名叫「清源寺」,大概過了一百年,清源寺就荒廢了。
- 出處:文章轉載期數:340期2019年1、2月
【極短篇】鍾玲/病人醫生之間
「不要這樣,他們開刀十多個小時,到最後精神不濟,出差錯是可以理解的,既然人家誠心道歉,我們就接受吧。」
- 出處:徵文廣場期數:340期2019年1、2月
從佛法看故事 騎馬乘舟
佛法是在現實生活中顯現的,而不是到廟堂裡或法會裡或經典裡去找,經典中有句「平常心即是道」,也就是在平常現實生活中的起心動念,不管是世間、專業,或普遍性的,都有道的存在,問題在於能不能把握?
- 出處:徵文廣場期數:340期2019年1、2月
徵文廣場 清淨的心
塵緣是境 沾染不了 清淨的性
抬不動 累世業因
- 出處:徵文廣場期數:340期2019年1、2月
徵文廣場 把握幸福
《雜寶藏經》〈七種施因緣〉記載的七種布施—顏施:用微笑與別人相處;言施:對別人多說鼓勵的話、安慰的話、稱讚的話、溫柔的話;心施:敞開心扉,誠懇待人…
- 出處:衲衣下的故事期數:339期2018年12月
衲衣下的足跡 印度朝聖之旅(下)
修行仍以在心地上下功夫為唯一解脫之道,在人我之中完成;但是,也不必去拒絕或反對朝聖,畢竟那是佛陀所允許的,必然有其深意。
- 出處:佛研院園地期數:339期2018年12月
專題演講 王維筆下的親情、詩情和禪意(一)
做為儒家的臣子,他愧對國家,但是作為佛弟子,不能說有困境就自殺了,有困境是要化解的,所以我想王維內心有這種兩種思想體系的矛盾
- 出處:佛研院園地期數:339期2018年12月
佛研院園地 學習如何與人相處
我們之間在一起的時間有多少,要好好的珍惜,我現在很多時候不會去想我站在「理」字上,儘管我是對的,而是自己放軟一點,退一步。
- 出處:文章轉載期數:339期2018年12月
【極短篇】鍾玲/一見鍾情
兩人的眼睛都閃亮起來,笑容背後轉著一樣的念頭:「原來你也那麼守時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