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出處:衲衣下的故事期數:315期2016年10月
衲衣下的足跡--散文(一)人身難得
所以師能綜合就在當發心住故。這說明信佛學佛要有所提昇,就在這個「當下的發心,住不動搖也」
- 出處:衲衣下的故事期數:315期2016年10月
衲衣下的足跡--採訪若峰法師
以密法而言,希望密乘行人,從「發心、熏習、出離以至解脫」,各個并具資糧,亦即是修行菩提必須具備的條件,或謂菩提解脫之道次,入於涅槃果證必經之流程。
- 出處:徵文廣場期數:315期2016年10月
桃園講堂一日行修心得(中)
洵師父這天提出第二個公案內容,是禪門中的高人氣公案之一:黃龍三關。
- 出處:徵文廣場期數:315期2016年10月
和你一起追風箏
即便阿米爾選擇逃避,童年的錯誤還是譴責著他,直到他開始尋找哈山的兒子,把對自己的譴責轉成對哈山兒子的愛與關懷,才終於獲得了心靈的平靜。
- 出處:徵文廣場期數:315期2016年10月
圓夢之旅
她將生活的重心擺在充實生命的內涵上,並發現原來過去所曾經羨慕別人的,透過腳踏實地的努力,也能在自己的身上體現出來。
- 出處:徵文廣場期數:315期2016年10月
漫長當下
「漫長當下」是一位音樂家為這個萬年鐘取的名字;已集資四千二百萬美元,正在打造中,需時30年完成
- 出處:徵文廣場期數:315期2016年10月
「無用之用」垃圾魚
在三惡道中,我最同情「畜生道」(可能眼能見、耳能聞吧!),尤其是空、陸、水中第三級--如垃圾魚,盡其一生,既懺悔並修行,還落個「垃圾」臭名
- 出處:徵文廣場期數:315期2016年10月
法語的啟示(上)
面對結縭56年,同甘共苦、情投意合的老伴離去,78歲的阿財嬸很難接受事實,自從阿財叔離去後的這十天來,她沒有顯現激動痛哭的樣子,她說:「不知為何?哭不出來,也流不下淚來。」
- 出處:解惑篇期數:314期2016年9月
千佛山教授師解惑
老禪師常說要淡化自我,不允許有一點點的自我意識... 但是,如果自我意識非常淡弱的時候,外道鬼神不是很容易附在行者的色身嗎?
- 出處:衲衣下的故事期數:314期2016年9月
平常心即是道--採訪若喬師
50歲之後,雙親走了,師父走了,面對“修行”我自問:「當下消得施主四事供養否?有幾分是自己作得了主的?」似乎不再有牽掛,可以伴清風明月走完下半生。
- 出處:佛研院園地期數:314期2016年9月
唐朝詩僧皎然詩中的禪境(五)
野外有一人,
獨立無四鄰。
彼見是我身,
我見是彼身。
- 出處:徵文廣場期數:314期2016年9月
迴響──「次日」一詩有感
禪法不是去濁留清,或是捨有求無,或是棄相執空,離幻親實;要的是面對問題,如何化解問題!
- 出處:徵文廣場期數:314期2016年9月
盂蘭盆法會
夏季期間,地上的蟲蟻常出來爬行覓食,僧眾們沿路乞食,不免踩傷地面上的蟲類及草樹新芽
- 出處:徵文廣場期數:314期2016年9月
千佛山菩提寺拜經塔心得
在拜經塔之前,先去三寶殿堂發願,必須先發願(以報父母恩為主,而不是為了自己;可以發願拜多少遍,一字一拜或者一句一拜),那才算是功德圓滿
- 出處:徵文廣場期數:314期2016年9月
在相片上打轉
以前雲老和尚常說:你們老是喜歡在相上打轉。如今「在相上打轉」的這種生活型態已成現實,它能展現力量,也能消耗生命
- 出處:徵文廣場期數:314期2016年9月
一日行參心得分享(上)
人的思維慣性為什麼很容易就陷入“對抗”的人我或法我關係中?
- 出處:解惑篇期數:313期2016年8月
千佛山教授師解惑
1) 梁武帝當年抄寫佛經,蓋無數佛寺,為何達摩祖師說無有功德? 畢竟也可以利益很多的眾生...
- 出處:高僧傳略記期數:313期2016年8月
大珠和尚
大珠和尚,建州(福建)人,俗姓朱。生卒年不詳。初學經教即有所悟。後遊學諸方參訪,至馬祖道一處,馬祖問:「有什麼事?」
- 出處:文章轉載期數:313期2016年8月
【極短篇】鍾玲/大家都熟悉的和尚背女過河故事
十年後一個晚上江西一座尼庵起大火,路過的常空法師在火海中背出了三位燒傷的比丘尼,救出人就走了。後來傳說是護法天神把她們救出來的。
- 出處:衲衣下的故事期數:313期2016年8月
有緣千里來相會--採訪若崇法師
那時有人問我:『有的人請假十幾年的,都不敢回來,妳還能回來安住?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