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出處:佛研院園地期數:346期2019年8月
佛研院園地 讀寒山子詩之心得
寒山在這首詩之中;苦勸世人,人生無常、時光迅速,絕難再有另一個七十年。
昔日故舊、親友早已不再往來,他們之中過世的人;最終則化為一堆塚土而已。
- 出處:佛研院園地期數:346期2019年8月
佛研院園地 讀寒山子詩之心得
人們多注重人情世故,而忽略了精神層面的修養及怎樣去了生脫死。
- 出處:佛研院園地期數:346期2019年8月
佛研院園地 「幸福」
如果我們只是一昧的追求自己內心想要的,不懂的自我調理,也是一種苦。
- 出處:佛研院園地期數:346期2019年8月
佛研院園地 佛學院生活
學佛,對我而言,就是修行,修正自己的身、口、意,去習性,放下執著,知道佛所教的道理,就是要在緣境來時去行,去做,在做中覺察自己的起心動念,覺察自己是否有減滅習性,然後就是練習放下執著。
- 出處:文章轉載期數:346期2019年8月
文章轉載 文學家鍾玲教授談如何作正確的人生抉擇
人生匆匆,如白駒過隙,很快地便步入老年,然後進入死亡。人在這生老病死的過程中,終日營營役役,忙著三餐、事業、家庭。
- 出處:徵文廣場期數:346期2019年8月
文章轉載 【極短篇】鍾玲/空難
想了半天,他一直在找自己存活的理由,他做過的算什麼呢?頓時他覺得自己很渺小,他,是應該徹底感恩的人。
- 出處:徵文廣場期數:346期2019年8月
從佛法看故事 鼈渡橋
佛陀告誡比丘,就是因為心容易受到刺激而且易生變化,所以應隨時隨地,以恰當的方法,調適內心。彌醯比丘正念現前地思考佛陀的道理方法後,就證得初果。
- 出處:徵文廣場期數:346期2019年8月
徵文廣場 為什麼要學佛與對如來十號的認識
發現無明煩惱時,需要運用思想發揮智慧;我慢心生起時,更需謙卑面對浩瀚寰宇;發現我比別人好的意念升起時,當知我與眾生平等無二;學習隨順因緣,自利利他,活在當下,隨處皆道場而行修。
- 出處:徵文廣場期數:346期2019年8月
徵文廣場 寄
在不來不去間
十年一道金光
繫念傾瀉而下
常縈 心田裡 思海中
- 出處:衲衣下的故事期數:345期2019年7月
衲衣下的足跡 東山飄雨西山晴
每個人的內心世界就像水中的波光幻影,扭曲的畫面如何判讀實相?
- 出處:衲衣下的故事期數:345期2019年7月
衲衣下的足跡 我今灌沐諸如來
因此「浴佛」的另一層意義提醒我們要勤洗無始以來自己所累積的業垢,跟隨佛陀遺留下的教法,精進修行,莊嚴功德,證無上智,得本自具足的清淨法身。
- 出處:佛研院園地期數:345期2019年7月
佛研院園地 蓮花與持戒
「蓮藕 住污泥而不著 比喻節操 卻不可忽視 蓮子的心 偷偷的告訴我們 欲活得自在 必須是強調價值的」老禪師的話。
- 出處:文章轉載期數:345期2019年7月
文章轉載 【極短篇】復健中心的重逢
男人笑著說:「不客氣。」那笑容像三十年前臨別的笑一樣豁達,人有些特質是時間改變不了的。
- 出處:徵文廣場期數:345期2019年7月
從佛法看故事 亡賴附鬼
有的福樂安享,逐漸孤傲,甚至作威作勢,氣象盡在財勢之上,行為多屬損人利己;因此時久包禍,待到福盡了,苦報隨之降臨;同時,以前的歡樂自然消失,甚至反求於他時,所得盡是冷漠與卑棄,及嘲笑和諷謔的回歸。
- 出處:衲衣下的故事期數:344期2019年6月
衲衣下的足跡 痕
- 出處:文章轉載期數:344期2019年6月
【極短篇】鍾玲/禪師的受死和捨報
六百多年以後,元朝一位詩人趙國寶到四祖寺遊歷,入塔見過道信禪師的真身,寫了一首詩:「一層石塔一層雲,塔外梅筠九萬根。大聖自然身不壞,遊人如見佛常存。」
- 出處:徵文廣場期數:344期2019年6月
從佛法看故事 醫者算命
《安士全書》也說善願:經過市鎮,願家家豐衣足食;經過鄉村,願年年風調雨順。看見人家父子,願他們慈孝;看見人家兄弟,願他們友愛。
- 出處:衲衣下的故事期數:343期2019年5月
衲衣下的足跡 出坡
兩個小時的勞動,不知大伙兒的心念掀動的是什麼內容?正的?負的?雜亂的?有序的?無論是什麼,都是值得去面對的課題
- 出處:衲衣下的故事期數:343期2019年5月
衲衣下的足跡 看不見的真相
有不服輸者更強調自己的所見所聞,到處散播自以為是的事實,認定己是他非,言之鑿鑿,猶如法官定罪於人而奪去他人發聲的權利;誠然「唯我獨尊」的氣勢,早已將自己落入「惡口」及「所知障」的陷阱中還洋洋得意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