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出處:徵文廣場期數:302期2015年8月
恆星的搖籃
我們直覺地認為,自己的意見才是正理,碰到別人不同的表達,馬上就衝了過去。
- 出處:徵文廣場期數:302期2015年8月
與花草結的緣
老和尚在開示<緣的真面目>中, 有一個舉例: 「當一個種子種在地裡,
地是第一個緣, 其次, 空氣、陽光、水, 以及灌溉、維護
- 出處:禪跡、法味、願相隨期數:302期2015年8月
追思之旅
「清明時節雨紛紛,路上行人欲斷魂,借問酒家何處有?牧童遙指杏花村。」又濕又冷的天氣,是清明節典型的氣候型態,飄雨中增添懷古之情。
- 出處:禪跡、法味、願相隨期數:302期2015年8月
讓我們一同看雲去~(三)乙未年新春上白下雲老禪師足跡巡禮記
菩提寺山門不二門前張燈結綵、花團錦簇,讓人為一股強烈的過年氛圍所感染。
- 出處:孺慕之情期數:302期2015年8月
至德之教
古人云:「一日之計在於晨」,這句話的意境似乎離自己很遙遠。但日前於菩提寺上《大智度論》的課程中,在第七卷「釋初品中佛世界願」中提到-菩薩法,晝三時,夜三時,常行三事
- 出處:孺慕之情期數:302期2015年8月
學佛的歷程
在這堂課裡老和尚提出學佛不要有壓力,必須在工作、家庭都照顧好以後,行有餘力再來學佛。
- 出處:孺慕之情期數:302期2015年8月
訪西安禪林一月遊
和常師父約定已是四、五年前的事,今年四月終於因緣和合,放下一切俗事,一個人提著簡單的行李,搭上飛機,來到素昧平生的西安,決定住上整整一個月……
- 出處:高僧傳略記期數:303期2015年9月
天童寺禮祖暨普陀山朝聖
2015年6月17日(農曆5月2 日),一行人傍晚到了普陀山,正巧遇到當地的梅雨季節,所以天氣是暖和的
- 出處:衲衣下的故事期數:303期2015年9月
我讀〈陽羨書生〉
書生忽然就鑽進了鵝籠裡。奇怪的是,鵝籠並沒有變得更寬,也不覺書生變得更小.....許彥挑起鵝籠繼續前行,也不覺得鵝籠變得更重。
- 出處:佛研院園地期數:303期2015年9月
唐代詩僧靈一和靈澈的詩歌
「千年像教今不聞」:就是說佛教已經過了千年,但是真正的含義“法”是沒有人在講,「焚香獨為鬼神說」:因此我只好焚香一個人替鬼神來說法。
- 出處:文章轉載期數:303期2015年9月
極短篇╱敘舊的緣分
美國四月的天氣,忽冷忽熱,變化極端。今天忽然隆冬,下一場大雪,第二天溫度上升,雪全融了,整天是溫暖的太陽,豔藍的天。
- 出處:徵文廣場期數:303期2015年9月
答謝
- 出處:徵文廣場期數:303期2015年9月
老少年
「老年時像青年時一樣高高興興吧!青年,好比百靈鳥,有他的晨歌;老年好比夜鶯,應有他的夜曲。」人生永遠是可愛的,也可永遠高高興興。趙慕鶴永遠朝著黎明、青春方面看。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- 出處:徵文廣場期數:303期2015年9月
隨緣隨寫
一隻小鴿子, 踩著落葉在不遠處走來走去, 「姊姊」問我: 「阿嬤, 那是誰的腳步聲?」 「是鴿子。」
- 出處:徵文廣場期數:303期2015年9月
終南隨筆
許久沒有過這樣的午睡,醒來,山風吹過窗外的楊樹,藍天和陽光被抖落成繁星一樣的碎片。麥地裡野雞在高昂的鳴叫
- 出處:徵文廣場期數:303期2015年9月
巧得聖語錄--寄蘇州一友人
- 出處:徵文廣場期數:303期2015年9月
若我逝後
若我逝後,希望愛我的人和我愛的人都能一切依舊,如同自己從未離開過,依然感受到愛、溫暖與信任。如果不是我,深深問自己,我真的能同前面作者所說那般坦然豁達嗎?
- 出處:衲衣下的故事期數:304期2015年10月
結夏安居共修後記
此次結夏安居共修,使我們有業因、業果及因緣的概念,而更加謹慎於每個當下,身、口、意行為的造作;時時提起正念,照顧好每個念頭,就是修行中所要下的工夫了。
- 出處:衲衣下的故事期數:304期2015年10月
龜山國小在哪裡
不知”會迷路;“知”的結果可能最後還是迷,因為意念不清晰,你的所知仍只是“自證”而已,未經過客觀的“證自證”。只有運用思想,發揮智慧,日長月久知識經驗的累積,才能靈活反應。
- 出處:佛研院園地期數:304期2015年10月
唐代詩僧靈一和靈澈的詩歌 (六)
「誰識浮雲意」,誰知道道虔的內心境界呢?心意像浮雲一樣的自在飄渺,悠悠在天地間,覺得他的境界是“無處不為家”、“無處不是家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