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文:潛出處:332期2018年5月
雲語書摘 生滅的法義
那麼一個因果的顯現是「生」,透過「道」的熏習,使原有的業因,不要隨著業再造業,而是化業為道,那麼這因果的業,就成為「滅」了
- 文:潛出處:331期2018年4月
雲語書摘 相、法相、非法相
自古以來,修行者不強調好相的具足,平常人則往往計較其事;畢竟成佛不在相;而著重法身的修養
- 文:潛出處:330期2018年2、3月
雲語書摘 善根與功德
「掃地就像掃心地」,這是天天都要去掃,就像清淨身口意一樣,天天、時時、刻刻都要去做,這樣就能完成功德
- 文:潛出處:329期2018年1月
雲語書摘 談熏習
熏習在唯識學上說:身口所現之善惡行法,或意所現之善惡思想起時,其氣分留於真如或阿賴耶識。
- 文:潛出處:328期2017年12月
雲語書摘 鬼的認識
如果欲想擺脫鬼屬,唯有遠離鬼的言語,鬼的行為,舉凡任何鬼的造作
- 文:潛出處:325期2017年9月
無智亦無得
不可得是從無所得而來,而無所得又是從有所得突破而顯現的
- 文:潛出處:322期2017年6月
談精進波羅蜜
古德們說:「道如逆水行舟,不進則退。」提示我們猶如坐在船上逆水而行,必須用槳不斷地去划,如果停下來休息,那船就會後退
- 文:潛出處:321期2017年5月
定的認識
而心的行為便是念,於心境上有前念生滅,後念生滅;如此念念生滅的相續之下,便完成了生死的原動力
- 文:潛出處:319期2017年3月
法的認識
佛法中把法的分類為有事物和道理兩大部份;事物的是物質的屬性,道理的則為精神的屬性。二者最大的分別是,物質的是成住壞空,精神的是生住異滅
- 文:潛出處:318期2017年1、2月
凡所有相皆是虛妄
「相」,有物質的組合與精神的內容,於「相」依六大分類去認識,可以有所瞭解,但未能離於相,還在相上打轉
- 文:潛出處:317期2016年12月
談自我意識
學佛的人在心路歷程中,最大的障礙是強烈的自我意識,猶如影子隨著身體,遇到任何關係自我的緣境,便會頓然展現出來。
- 文:潛出處:315期2016年10月
種子
佛法中說種子,依唯識學之說,謂第八阿賴耶識俱有生出一切染、淨諸法的功能,這種功能所產生的果實,稱為種子
- 文:潛出處:312期2016年7月
迷與覺的認識
如執著假相為真實,妄念不絕的心,稱為迷情、迷心。而執著於迷情,不知事物真實理的境地,稱為迷界、迷境。
- 文:潛出處:310期2016年5月
相對之外的絕對
有幸能聽聞佛法,教我們面對相對之法,不是但求答案,而是圓滿的化解於相對中所生起的問題。
- 文:潛出處:308期2016年2、3月合刊
心意識的認識
佛法談心意識,是談每一個我,當然也包含了自己的我,人依自己的眼睛所見、耳朵所聽等五根與五塵相接觸,而產生意念,或五蘊的變化,往往離不開主觀的自我意識。因為自我的主觀意識,就會造成很多的業作,或是自以為是修行,所以佛法才會談心意識的問題。
- 文:潛出處:268期2012年7月刊
情緒的調適
喜、怒、哀、懼、愛、惡、欲等七情六欲是人之常情,其他如冷漠、消沈、愧疚、憐憫、壓力、枯燥等各類情緒,自有生命以來,無須教學,即能自然表現於各種場合。
- 文:潛出處:264期 2012年1-2月合刊
佛法的三法印
印,信也,如世俗的公文得印即可信。
法印,指法的印鑑。印鑑的用途,是用來驗明身分,表示可信。
- 文:潛出處:218期2007年 9月刊
楞嚴「七處徵心」說
楞嚴經卷一記載:有一天,阿難托缽時,經過一娼妓家,家中有一女兒名鉢吉帝,十分嬌豔,美若天仙,其母摩登伽,會梵天咒術,法力非比尋常。
- 文:潛出處:216期 2007年 7月刊
佛法無定法
佛法,就是幫助我們分辨世間法的相對,瞭解人與事相對的紛擾繁雜,不為紛擾繁雜所迷惑,藉著佛陀的道理方法,精進修養來化解因相對所引發的問題、困擾、煩惱,直到圓滿的覺悟,也就是零缺點,才算是圓具了的佛陀之法。
- 文:潛出處:214期 2007年 5月刊
四分說法 - 體用相境
「體用相境」四分說法,是雲老禪師在修養佛法上的心地發明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