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57期2020年8月
大乘起信論 因緣法則(上)
首先從唯識學派的第一個論典,就是《瑜伽師地論》裡有提到十個因是怎麼形成的。「因」,通常說是「為什麼」,「為什麼」就是有一個原因,或有一個起因。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57期2020年8月
心路歷程、《桑蒙》──佛法、眾生、願
這裡,提示「生、滅」的理念,作為桑蒙的觀行: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56期2020年7月
356期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
寧受地獄苦
得聞諸佛名
不受無量樂
而不聞佛名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56期2020年7月
大乘起信論 唯識學談十真如(下)
而前面的八個,不管用什麼方式去談,把第九跟第十搞清楚了,真如的境界就很容易顯現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56期2020年7月
心路歷程、《桑蒙》──佛法、眾生、願
般若經中提出四無礙智的必備條件,於佛法的「解、說」,確實達到「得度」的饒益功德。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55期2020年6月
355期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
法從相起,相由心生;經中說諸法無真實,眾生妄取真實相,凡夫輪迴生死苦獄,即在妄取計量,純然業的自我意識。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55期2020年6月
大乘起信論 唯識學談十真如(上)
唯識學包含的經典、論典很多,可是談「真如」,還是以《楞伽經》為主。可以這麼說,唯識學裡談真如的法義,一個是以《楞伽經》為重點,其次是以《瑜伽師地論》做為輔助的一個論典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55期2020年6月
心路歷程、《桑蒙》──佛法、眾生、願
唯僧寶之尊,不是建立於「出家」之相,而是確立於「修養」的內涵之上。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54期2020年5月
354期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
法性本空,法從因緣,聚之法現,散則法寂,本無可取,亦無所見。
性空,諸法性空,空其本質所現之諸相,猶若虛空。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54期2020年5月
大乘起信論 依《華嚴大疏》談真如(下)
談絕對真如,肯定說相契相應,也就是適合自己又具備這些條件,還要喜歡,能達到這種境界,就是真如的境界,不能達到這種境界,只是在裡面打發時間而已,並沒有得到究竟的利益。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54期2020年5月
心路歷程、《桑蒙》──佛法、眾生、願
忍行是六波羅蜜之一,無生法忍是道證的條件,成就「忍」而且修養成為力用,是行者於「道」的里程中,不可或缺的重要課題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53期2020年4月
353期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
境妙、智妙、行妙、位妙、三學妙、感應妙、神通妙、說法妙、法眷妙、利樂妙。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53期2020年4月
大乘起信論 依《華嚴大疏》談真如
法中談飽跟餓,不是以飽與餓來看,是以一個色身的需求,在這需求的中間,必須要瞭解需求的是什麼?需求的是營養,所以營養才是真實義,這種需求必須要恰到好處,才叫做真如。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53期2020年4月
心路歷程、《桑蒙》──佛法、眾生、願
禪定的修養,以四禪為內容,於喜、樂、念、慧中突破「欲」的束縛,發起梵行之願;以平等普緣,篤踐善法,引無量福,感無量果。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52期2020年3月
352期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
如是十佛,各具德養,身聚無量功德,願力世界,各居淨土;是國眾生,覺悟隨德而成就補處菩薩,來去十方世界,自在無礙,方便化導一切眾生。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52期2020年3月
大乘起信論 依《解深密經》談真如
現在來談的是依於《解深密經》裡所談的真如,《解深密經》這一部經典,還是比較偏於唯識的理法。佛法中關係到分析、邏輯方面,幾乎還是以唯識做為重點。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52期2020年3月
心路歷程、《桑蒙》──佛法、眾生、願
三昧是「定學」的基礎。
三昧,於事物當前,正心不亂,遠諸染著,摧伏眾魔,克服障礙;色受相應,一念清淨,即可入達明朗妙湛的境界。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51期2020年1月2月合刊
351期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
賢首菩薩品,要旨在安樂三昧,具足自他兩利之功德;智慧之光,去無明,除煩惱,是調伏無始業作,復不隨業再造之解脫法門。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51期2020年1月2月合刊
大乘起信論 依雜集論談真如
而現在談所謂雜集論,其實就是一個綜合的說法,沒有這本書,沒有這種學派或是叫雜集論,這是一個綜合性的看法。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51期2020年1月2月合刊
心路歷程、《桑蒙》──佛法、眾生、願
四禪、八定、九次第定,三個名相,分別定學,其實就是九種定法,次第增上的禪定修養境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