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文:若知出處:209期 2006年 11月刊
金剛經研讀之六十八 - 佛陀思想的精華(一)
研讀《金剛經》,是因為《金剛經》裡面有非常重要的法寶。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208期 2006年 10月刊
大般若經要解 - 離相義
離相義的「離」字,世間法是「分離」或「離別」之意,佛法則解為「出離」。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208期 2006年 10月刊
妙法蓮華經決疑 - 化城喻品第七(三)
「爾時,大通智勝如來默然許之。又諸比丘,東南方五百萬億國土,諸大梵王,各自見宮殿光明照曜,昔所未有;歡喜踊躍,生希有心,即各相詣,共議此事。時彼眾中,有一大梵天王,名曰大悲,為諸梵眾而說偈言。」
- 文:若知出處:208期 2006年 10月刊
金剛經研讀之六十七 - 行修的境界(五)
〝世尊!佛說我得無諍三昧,人中最為第一,是第一離欲阿羅漢,我不作是念,我是離欲阿羅漢。〞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207期 2006年 9月刊
大般若經要解 - 空相義
空相義──前面曾經談過「十八空相」,為什麼現在又談「空相義」?其實,「十八空相」是針對「空」做認識與辨別,而「空相義」則是「究竟空相」之義,有探討、究竟的意思。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207期 2006年 9月刊
妙法蓮華經決疑 - 化城喻品第七(二)
「爾時,十六王子偈讚佛已,勸請世尊轉於法輪,咸作是言:世尊說法,多所安隱,憐愍饒益諸天人民。重說偈言。」
- 文:若知出處:207期 2006年 9月刊
金剛經研讀之六十六 - 行修的境界(四)
意念的行為是潛藏於內的,而這意念的內涵,就是前面所提到的〝五蘊〞。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206期 2006年 8月刊
大般若經要解 - 不合不散義
這個單元要介紹的是「不合不散」:合是和合、合作,合在一起之意;散是分開、分散。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206期 2006年 8月刊
妙法蓮華經決疑 - 化城喻品第七(一)
佛告諸比丘,乃往過去,無量無邊,不可思議阿僧祇劫;爾時有佛,名大通智勝如來,應供、正遍知、明行足、善逝、世間解、無上士、調御丈夫、天人師、佛、世尊,其國名好城,劫名大相。
- 文:若知出處:206期 2006年 8月刊
金剛經研讀之六十五 - 行修的境界(三)
學佛本是一種自我心性的修養,反求諸己,自然一切圓成,所以說:眾生皆有佛性,眾生皆可成佛!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205期 2006年 7月刊
大般若經要解 - 不垢不淨義
繼續介紹大般若經要解「不垢不淨」這個單元。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205期 2006年 7月刊
妙法蓮華經決疑 - 授記品第六(二)
爾時,世尊欲重宣此義,而說偈言。
- 文:若知出處:205期 2006年 7月刊
金剛經研讀之六十四 - 行修的境界 (二)
談到〝無〞,我們必須要知道:〝無不是沒有〞,所以不是憑空談無。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220期 2007年 11月刊
大般若經要解 - 九十波羅蜜(三)無移
繼續介紹九十波羅蜜裡的第十個波羅蜜──「無移波羅蜜」。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220期 2007年 11月刊
妙法蓮華經決疑 - 見寶塔品第十一(二)
釋迦牟尼佛為諸佛當來坐故,復於八方各更變二百萬億那由他國,皆令清淨,無有地獄、餓鬼、畜生、及阿修羅。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220期 2007年 11月刊
大方廣佛華嚴經釋義(六)
復有無量月天子,所謂月天子,華王髻光明天子,眾妙淨光明天子,安樂世間心天子,樹王眼光明天子,示現清淨光天子,普遊不動光天子,星宿王自在天子,淨覺月天子,大威德光明天子,如是等而為上首,其數無量,皆勤顯發眾生心寶。
- 文:若知出處:220期 2007年 11月刊
金剛經研讀之七十九 - 千經萬論只為明心(三)
每當我們執著〝我〞時,常常是忽略別人的〝我〞,我們幾乎都是執著自我的利益而忽略了別人的利益,所以就形成我是人非的對立現象、種種利害衝突的問題,這就是人世間的現象。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201期2006年3月刊
大般若經要解 - 方便義〔七〕- 方便波羅蜜
繼續介紹「十波羅蜜」的第七個波羅蜜───方便波羅蜜。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201期2006年3月刊
妙法蓮華經決疑 - 藥草喻品第五(一)
爾時,世尊告摩訶迦葉,及諸大弟子:善哉善哉!迦葉善說如來真實功德。
- 文:若知出處:201期2006年3月刊
金剛經研讀之六十一 - 緣起與性空 (四)
所以老禪師把“有、空、非、無”看成是智境四相,這在老禪師《休庵隨筆》的《內心世界的研究》中有清楚的說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