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文:編輯部出處:216期 2007年 7月刊
談無常(上)
所謂無常,就是「不一定有常」。或者說「不是一個肯定的常」。講白話,叫做「這種常態,究竟能維持多久,不一定」。觀者,依無常做深入的認識,遠離計較執著,而從當中得到法的利益。
- 文:編輯部出處:216期 2007年 7月刊
談無常(下)
姓名無常、身世無常者。隨著民主化的進步,戶政法規也更便民,以前是一個姓名用到底,最多是多了一個綽號或乳名;現在,覺得姓名不雅,或字劃不吉利,去改個名字已是司空見慣了。
- 文:編輯部出處:215期 2007年 6月刊
出坡的新發現
前一陣子,師父常常說:「山上(天岳山)那些比丘,都是大少爺,既不種山,也不出坡……」
- 文:編輯部出處:214期 2007年 5月刊
讀「般若學疏義」之「十想真如」世間不可樂想的感觸
打從去美國探望兒子媳婦回來,趙伯伯就吵著要登報和兒子脫離父子關係,並且將剪報寄上以為憑據。
- 文:編輯部出處:213期 2007年 4月刊
【養心齋】我看「最後才知道-禪那末後句」之十四[「求人不如求己」的感想(上)
『問:「船毀物流散,浮沉大海時如何?」
- 文:編輯部出處:213期 2007年 4月刊
【養心齋】我看「最後才知道-禪那末後句」之十四「求人不如求己」的感想(下)
佛陀介紹經典,有略有繁,由淺而深。
- 文:編輯部出處:212期 2007年 3月刊
發揮生命的價值
記得當兵時,有一天,營長大發雷霆的把廚房的班長抓去關禁閉一個月,原因是:「當兵已經夠苦了,還一大早就讓我吃苦瓜!」
- 文:編輯部出處:211期 2007年 1.2月刊
【養心齋】讀「最後才知道-禪那末後句」之五「毋忘本來」有感(下)
提到安住僧團,那真是未言先哽咽,未語淚先流。
- 文:編輯部出處:211期 2007年 1.2月刊
美濃心 福慧情
一踏入繁花綠意紛披的山門,滿庭優雅懸垂的炮仗花,即時透露著迎賓的熱情,那寬敞的廣場、一池瀲灩的荷花塘尤引人入勝,迎風觀景,佇立其中,似有參天地造化,映一座伽藍勝妙之旅。
- 文:編輯部出處:210期 2006年 12月刊
過客與行者
生如逆旅,百年如過客,處處為家處處非家,這就是人生?
- 文:編輯部出處:210期 2006年 12月刊
【養心齋】讀「最後才知道-禪那末後句」之五「毋忘本來」有感(上)
有一天,在視聽教室裡感慨的說︰多少人,常常忘了自己是出家人。
- 文:編輯部出處:209期 2006年 11月刊
【關不住的山光曙色】短期閉關的體驗(下)
初學佛時知見未具,只知娑婆眾生為苦所縛,多由聲色不透之故,又讀了一些經典,知道佛法「離苦得樂」、「轉色身為法身」、「煩惱中有菩提」的道理。
- 文:編輯部出處:209期 2006年 11月刊
投稿成長記
從小孤僻的他,養成喜歡胡思亂想的個性。
- 文:編輯部出處:208期 2006年 10月刊
【關不住的山光曙色】短期閉關的體驗(上)
有些人生經驗,一次就夠令人終生難忘了。
- 文:編輯部出處:208期 2006年 10月刊
「名聞利養,禮讓他人」鬼門關前走 - 遭的啟示
白吃人家幾個月,也該煮幾頓飯回饋給人吃,於是自告奮勇,當上了大寮師。不只管吃,連帶還餵食放生園的動物,及放生池的魚。
- 文:編輯部出處:207期 2006年 9月刊
我的出家因緣
俗話說:「金錢是萬能的。」經過這幾十年的生活體驗,我否定了它。的確,沒有錢,日子不好過;但是有錢,也不一定能過快樂的生活。
- 文:編輯部出處:206期 2006年 8月刊
醍醐灌頂
去年九月廿五日,千佛山聯合功德會、佛弟子協會,在台南市舉辦園遊會,台南縣歸仁鄉,張世杰居士說,二個月前在夢中,老和尚告訴他,高雄甲仙梵音禪寺,有一位出家師父要行腳到台南關廟菩提寺朝山,要他發心護法,後來他問了幾位天岳山男眾出家師父,都說不知其事,在園遊會時剛好我也趁著在梵音禪寺發心朝山九十次報四恩--佛恩、師恩、父母恩、眾生恩之便,並且功德回向大護摩圓滿成功,每天風雨無阻。
- 文:編輯部出處:205期 2006年 7月刊
千佛山愛未眠(下)
採訪:您在千佛山慈善基金會已工作多年,能否與我們分享其中所激發的心得與感想?
- 文:編輯部出處:205期 2006年 7月刊
何處清風不是家
一踏進高雄縣位於甲仙鄉的天岳山法泉寺,隨即融入一片鳥語呢喃,綠意圍擁中。
- 文:編輯部出處:204期2006年6月刊
千佛山愛未眠(上)
小朋友!我們又來看你們了!」每當千佛山慈善基金會的師父及工作人員來到孤兒院時,就是小朋友最幸福、快樂的時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