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214期 2007年 5月刊
妙法蓮華經決疑 - 五百弟子授記品第八(二)
爾時,世尊欲重宣此義,而說偈言。
- 文:若知出處:214期 2007年 5月刊
金剛經研讀之七十三 - 一體三寶之識(一)
金剛經是大乘佛法中一部很重要的經典,我們看須菩提怎麼向佛陀請法?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213期 2007年 4月刊
大般若經要解 - 五蘊密義
這個單元要介紹「五蘊」。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213期 2007年 4月刊
妙法蓮華經決疑 - 五百弟子授記品第八(一)
爾時,富樓那彌多羅尼子,從佛聞是智慧方便,隨宜說法;又聞授諸大弟子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。
- 文:若知出處:213期 2007年 4月刊
金剛經研讀之七十二 - 佛陀思想的精華(五)
第十四,佛陀為度長爪梵志等議論大師,使對佛法生信心故,於是彰顯般若甚深之一切智而予以攝服之。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212期 2007年 3月刊
大般若經要解 - 不可得義
本單元要談的是「不可得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212期 2007年 3月刊
妙法蓮華經決疑 - 化城喻品第七(七)
偈 曰:
世尊甚難值 久遠時一現
為覺悟群生 震動於一切
- 文:若知出處:212期 2007年 3月刊
金剛經研讀之七十一 - 佛陀思想的精華(四)
那麼,要如何隨時保持般若覺悟的理念呢?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211期 2007年 1.2月刊
大般若經要解-畢竟淨義
這個單元要談的是「畢竟淨」,前面曾說「不垢不淨」,為什麼這裡還談「畢竟淨」?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211期 2007年 1.2月刊
妙法蓮華經決疑 - 化城喻品第七(六)
「諸比丘!若如來自知涅槃時到,眾又清淨,信解堅固,了達空法,深入禪定;便集諸菩薩及聲聞眾,為說是經,世間無有二乘而得滅度,唯一佛乘得滅度耳!」
- 文:若知出處:211期 2007年 1.2月刊
金剛經研讀之七十 - 佛陀思想的精華(三)
我們再來看看,以畢生投入禪行旅的上白下雲老禪師於般若經鑽研所獲的心得。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210期 2006年 12月刊
大般若經要解 - 但有名而隨義
「但有名而隨義」這個名詞聽起來有點古怪,其實在“大般若經”裡,這個單元要告訴我們的是:對於經典所有的名相,如果只知道名相,而把名相作為定義,於般若經而言那是錯誤的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210期 2006年 12月刊
妙法蓮華經決疑 - 化城喻品第七(五)
爾時,彼佛受沙彌請,過二萬劫已;乃於四眾之中,說是大乘經,名妙法蓮華,教菩薩法,佛所護念。
- 文:若知出處:210期 2006年 12月刊
金剛經研讀之六十九 - 佛陀思想的精華(二)
既然自性本有般若之智,那什麼是自性本有的般若之智呢?能大師說:〝內外不住,去來自由,能除執心,通達無礙。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209期 2006年 11月刊
大般若經要解 - 寂靜相義
這一單元要介紹的是「寂靜相」,上單元談的「寂滅」是以「生相」而言,這裡要談的是「寂靜」;「靜」是以「動態」來看。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209期 2006年 11月刊
妙法蓮華經決疑 - 化城喻品第七(四)
「爾時,大通智勝如來默然許之。西南方乃至下方,亦復如是。爾時,上方五百萬億國土,諸大梵王皆悉自覩,所止宮殿光明威曜,昔所未有,歡喜踊躍,生希有心;即各相詣,共議此事,以何因緣,我等宮殿,有斯光明?時彼眾中,有一大梵天王,名曰尸棄,為諸梵眾而說偈言。」
- 文:若知出處:209期 2006年 11月刊
金剛經研讀之六十八 - 佛陀思想的精華(一)
研讀《金剛經》,是因為《金剛經》裡面有非常重要的法寶。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208期 2006年 10月刊
大般若經要解 - 離相義
離相義的「離」字,世間法是「分離」或「離別」之意,佛法則解為「出離」。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208期 2006年 10月刊
妙法蓮華經決疑 - 化城喻品第七(三)
「爾時,大通智勝如來默然許之。又諸比丘,東南方五百萬億國土,諸大梵王,各自見宮殿光明照曜,昔所未有;歡喜踊躍,生希有心,即各相詣,共議此事。時彼眾中,有一大梵天王,名曰大悲,為諸梵眾而說偈言。」
- 文:若知出處:208期 2006年 10月刊
金剛經研讀之六十七 - 行修的境界(五)
〝世尊!佛說我得無諍三昧,人中最為第一,是第一離欲阿羅漢,我不作是念,我是離欲阿羅漢。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