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60期2020年11月
佛說四十二章經(一之二)
在那時,要改革印度的學術思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最初佛陀也是很小心的在做這個事,很多人都不瞭解釋迦牟尼佛講眾生平等,但為什麼一開始還不讓女子出家?其實這是一個時代背景、環境的關係。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59期2020年10月
359期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
此菩薩以十種行,觀一切法。何等為十?所謂觀一切法無常。一切法苦。一切法空。一切法無我。一切法無作。一切法無味。一切法不如名。一切法無處所。一切法離分別。一切法無堅實。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59期2020年10月
大乘起信論 能生與所生的差別
能與所的關係是以生態來講,生態就包括了化生顯現,在佛法上面談生相是以生跟滅的關係,就是怎麼樣生起,最後會消失,這是對法上的一個對象。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59期2020年10月
佛說四十二章經(一)
所以講表面出家,是很容易;心出家了沒有?很難!難在哪裡?提起正念!正念為什麼難?很難去把握它。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58期2020年9月
358期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
菩薩約位勤修,由信而入,進而能住,以覺為本故。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58期2020年9月
大乘起信論 因緣法則(下)
談學禪,很多人談禪淨雙修,尤其從永明延壽禪師開始起,強調禪與淨雙修。可是很少人去發現永明延壽禪師,因為提倡禪淨雙修,結果把一個宗派完全在他手上就喪失了,就毀掉了。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58期2020年9月
佛說四十二章經(前言)
凡是加上「佛說」二字的可以說是特別強調:只要是學佛的人,有加上佛說二字的經典,都應該去接觸;在家有在家的、出家有出家的。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57期2020年8月
357期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
佛以大悲心 普觀諸眾生
見在三有中 輪迴受眾苦
唯除正等覺 具德尊導師
一切諸天人 無能救護者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57期2020年8月
大乘起信論 因緣法則(上)
首先從唯識學派的第一個論典,就是《瑜伽師地論》裡有提到十個因是怎麼形成的。「因」,通常說是「為什麼」,「為什麼」就是有一個原因,或有一個起因。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57期2020年8月
心路歷程、《桑蒙》──佛法、眾生、願
這裡,提示「生、滅」的理念,作為桑蒙的觀行: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56期2020年7月
356期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
寧受地獄苦
得聞諸佛名
不受無量樂
而不聞佛名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56期2020年7月
大乘起信論 唯識學談十真如(下)
而前面的八個,不管用什麼方式去談,把第九跟第十搞清楚了,真如的境界就很容易顯現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56期2020年7月
心路歷程、《桑蒙》──佛法、眾生、願
般若經中提出四無礙智的必備條件,於佛法的「解、說」,確實達到「得度」的饒益功德。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55期2020年6月
355期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
法從相起,相由心生;經中說諸法無真實,眾生妄取真實相,凡夫輪迴生死苦獄,即在妄取計量,純然業的自我意識。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55期2020年6月
大乘起信論 唯識學談十真如(上)
唯識學包含的經典、論典很多,可是談「真如」,還是以《楞伽經》為主。可以這麼說,唯識學裡談真如的法義,一個是以《楞伽經》為重點,其次是以《瑜伽師地論》做為輔助的一個論典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55期2020年6月
心路歷程、《桑蒙》──佛法、眾生、願
唯僧寶之尊,不是建立於「出家」之相,而是確立於「修養」的內涵之上。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54期2020年5月
354期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
法性本空,法從因緣,聚之法現,散則法寂,本無可取,亦無所見。
性空,諸法性空,空其本質所現之諸相,猶若虛空。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54期2020年5月
大乘起信論 依《華嚴大疏》談真如(下)
談絕對真如,肯定說相契相應,也就是適合自己又具備這些條件,還要喜歡,能達到這種境界,就是真如的境界,不能達到這種境界,只是在裡面打發時間而已,並沒有得到究竟的利益。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54期2020年5月
心路歷程、《桑蒙》──佛法、眾生、願
忍行是六波羅蜜之一,無生法忍是道證的條件,成就「忍」而且修養成為力用,是行者於「道」的里程中,不可或缺的重要課題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53期2020年4月
353期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
境妙、智妙、行妙、位妙、三學妙、感應妙、神通妙、說法妙、法眷妙、利樂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