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21期2017年5月
圓覺之道第三十六集(上)
前面已談過四相,其實是談怎麼樣去認識「我、人、眾生、壽者」,現在談的是一個實務上的問題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21期2017年5月
321期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
文殊法常爾 法王唯一法
一切無礙人 一道出生死
一切諸佛身 唯是一法身
一心一智慧 力無畏亦然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21期2017年5月
唯識法相學66唯識與緣起--三苦(下)
十二因緣法裡面談到了“行苦”,是依於身口來說;“壞苦”是依於意而說,所以身口意談苦,意是內在的,是意念所產生的苦,就叫壞苦。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19期2017年3月
圓覺之道第三十五集(上)
這節的主題是說一個修行的人,為什麼在現實的環境中不能得到覺悟?為什麼老是執迷不悟?如果用這麼的方式來說,大家會多想一點,一個學佛的人為什麼不能作佛?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19期2017年3月
319期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
亦如巧幻師 能令眾歡喜
佛福田如是 令眾生敬悅
如有才智王 能令大眾喜
佛福田如是 令眾生悉樂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19期2017年3月
唯識法相學64一念之緣
一念之緣是什麼?就是我們一剎那中,一個意念顯現的時候,一定有它的誘因,這誘因就是緣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18期2017年1、2月
圓覺之道第三十四集(下)
剛剛是講四相,這裡講四顛倒,就是因為一個人的我關係到四個顛倒“常、樂、我、淨”。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18期2017年1、2月
318期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
隨其所行業 如是果報生
作者無所有 諸佛之所說
譬如淨明鏡 隨其所對質
現象各不同 業性亦如是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18期2017年1、2月
唯識法相學63兩個輪迴
這兩個輪迴,是依於一個物質的本體、一個精神作用的認識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17期2016年12月
圓覺之道第三十四集(上)
這段經文談到既然眾生皆有佛性,佛性沒有顯現之前為什麼會染上污垢?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17期2016年12月
317期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
爾時,文殊師利菩薩,問覺首菩薩言:佛子!心性是一。云何見有種種差別?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17期2016年12月
唯識法相學62十二因緣(三)
「因為什麼、關係到什麼」,這就是叫因與緣,有十二個因緣的方法,可以把法相做認識而後了別,最後可以肯定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15期2016年10月
圓覺之道第三十三集(上)
“定”是以禪的修養為主題,而禪的修養包括了“奢摩他、三摩缽提與禪那”,若以這三種修行的方法做一種輪替的方式去修,一直達到菩薩的境界就稱之為“定輪”。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15期2016年10月
315期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
智慧無等法無邊 超諸有海到彼岸
壽量光明悉無比 此功德者方便力
所有佛法皆明了 常觀三世無厭倦
雖緣境界不分別 此難思者方便力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15期2016年10月
唯識法相學60十二因緣(一)
談十二因緣法之前先要做一個認識,聲聞法是以“十二緣起”而說法,菩薩法是以“十二因緣”而說法,這是其中的一個差別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15期2016年10月
佛法要義 六種善法
佛法談善法有人天的、有二乘的、有小乘的,還有通教、別教、圓教的不同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14期2016年9月
圓覺之道第三十二集(下)
“靜靜的思考”只是一個名相,還要知道它裡面的法義,也就是說“靜”不只是平白靜下來那麼簡單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14期2016年9月
314期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
志樂佛功德 其心永不退
住於清涼慧 如是業應作
一切威儀中 常念佛功德
晝夜無暫斷 如是業應作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14期2016年9月
唯識法相學59緣起釋義
唯識學談十二因緣,雖然在基礎上沒有捨棄這個,但在法相上的了別,往往跟其他學派的說法差別很大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14期2016年9月
佛法要義 認識善惡
這裡為什麼不談無記呢?因為善是肯定的,惡也是肯定的,這種善與惡不能肯定的就是無記;所以無記可以不用一個課程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