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297期2015年2、3月合刊
唯識法相學42---唯識的建立-識與緣(下)
繼續介紹唯識法相,談識與緣的關係;前面談到了“因為什麼樣的緣”以及“等無間緣”,現在談第三個“所緣緣”。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297期2015年2、3月合刊
佛法要義---智 慧(二)
在《般若經要解》裡提過,智慧是學佛人要去下工夫之處,從修行到修養,
必須成為一種後盾的力量。
- 文:文文出處:297期2015年2、3月合刊
休庵拾粹---兒女的話
豪華的客廳,奢侈的設備。
寂寞的家庭,冷清的氣氛。
- 文:若知出處:297期2015年2、3月合刊
楞嚴探秘二之二
另《楞嚴經》卷九、十中有段經文也是“優陀那”,法要相當重要,尤其是身處末法時期修行者的警鐸與圭臬;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298期2015年4月
大方廣佛華嚴經---毗盧遮那品第六之一
法王:人中最高位為輪王,賢聖最高位為法王;經中所說,應是如來為法王。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298期2015年4月
唯識法相學43---所緣境相
談“所緣境相”首先要瞭解一個基本的道理, 有“所”就必須要有“能”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298期2015年4月
佛法要義---智 慧(三)
學佛者應該用什麼方式去看?就是談修行,已經懂得佛陀的道理方法了,有了佛法的知識經驗了,是「成」
- 文:文文出處:298期2015年4月
休庵拾粹---佛性之識
如果人生是舞台,每一場戲,任何一個角色,其中都有不同的自己,如果一一表現出來,就必須加上幻想!
- 文:若知出處:298期2015年4月
楞嚴探秘(二之三)
「序分、正宗分、流通分」是道安法師分的,後人因為他分得很正確,可以當成一個標準,所以後來講經就依這三個分法來看經文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299期2015年5月
大方廣佛華嚴經淺譯 毗盧遮那品第六之一
智、梵語說闍那,乃一切世出世間之知識與經驗,即一切智;言智地者,涵蓋了智的體性、效用、法相、境界圓融無礙之成果。
智的體性:知識經驗。
智的效用:明通事理。
智的法相:知而後解。
智的境界:光明徧照。
智於修行中,如諸波羅蜜法行,智波羅蜜是不可或缺的基本;無論是一切智,道種智,一切種智,堪稱諸佛學之首要條件。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299期2015年5月
唯識法相學44 種子問題
第一個“剎那滅”:種子會發出來,但是在一剎那之間就會消失,這是什麼現象?在理論上,“眼耳鼻舌身”接觸到“色聲香味觸”,就會產生根與塵接觸的現象,是不是就能確定裡面有種子?有種子因、有什麼……?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299期2015年5月
佛法要義 智慧(三)之2
所以談四種智,為什麼要說從成所作開始起,不要從大圓鏡開始?因為太多的人談四種智一開始就說大圓鏡智,談後面認為平等、妙觀察、成所作都是多餘的。我像大圓鏡一樣,什麼都好了;怎麼像大圓鏡一樣?大圓鏡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?
- 文:文文出處:299期2015年5月
休庵拾粹 過去的行為
「過去的行為,今天的現象,可曾思考?可曾檢討 ?」
他說;幼稚的總歸幼稚,誤會總歸誤會,運氣實在不幫忙;思考、檢討,總不能時空倒轉,又能奈何?!
- 文:若知出處:299期2015年5月
楞嚴探秘(二之四)
他解釋「如是我聞」不是這麼簡單──「這就是我所聽說的」,不是這麼簡單!他先把「如是」分析給我們聽,再把「我聞」聞的層次分析給我們聽。佛法中提到「如」有圓滿的意思~~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00期2015年6月
佛法要義 智慧(四)之1
其次看「集」,一般來說苦又是怎麼形成的呢?其實是累積起來的。譬如“煩惱苦”,煩惱什麼?假使是因為買股票被套牢了,就會發現是不是一買股票就被套牢?
- 文:文文出處:300期2015年6月
休庵拾粹 兩通電話
問:「聽說你是禪師,我這裡在製作一個電視節目,有些出家人的用物,有關用物的來源、用處、規格等問題想請教你。」
- 文:若知出處:300期2015年6月
楞嚴探秘二之五
“諸行無常”,要看破;“諸法無我”,一切都是因緣和合的現象,用法我來取代這個,諸法無我,要能進入到法的真理裡面,把我放掉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01期2015年7月
大方佛華嚴經淺釋 如來名號品第七
問:「云何最勝?」
答:「最、上義;勝、超越義。世尊之智慧與覺悟的圓滿成就;是無上的,是超越的,故說是最勝者。」
問:「云何導師?」
答:「世尊引導眾生入菩提道,令使求得究竟解脫。」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01期2015年7月
唯識法相學46種子分類
種子分類”。其實談種子分類,一般概念都是以善、惡、無記來說,但這不是一個完整的認識,因為我一直說種子本身是一個恆久不變的東西。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01期2015年7月
佛法要義 智慧(四)之2
以“道”而言,要去明白“苦”是怎樣累積起來的,還有關係到“類智”如何,“法智”如何,這其中都有道,如果把這些道的問題都搞清楚了,當然苦就能化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