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293期2014年10月刊
唯識法相學38-八識的義理
五蘊的想來自哪?是來自當五蘊的色蘊完成之前,有法塵跟色法的產生,這就要“意”,這種意識可以這麼說,不同於“我”。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293期2014年10月刊
佛法要義 種 子(三)
一個完整的佛法,必須具足體、用、相、境;如果只談體、談相,或者只談相、談境,或者只是談用,這四者不能夠具足的話,就不能表現出一個完整的佛法。
- 文:若知出處:293期2014年10月刊
楞嚴探秘 (一之二 )
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都隨著色塵緣境去感應,只要是違逆的,一接觸之後,馬上感受就不好,就“不好受了!”緊接著煩惱生;所以學佛要有效,必然的一定要做想、行之間建立間隔的修養功夫,也就是因為“受亂”,所以要做到“正受”,才能夠入三昧。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294期2014年11月刊
大方廣佛華嚴經華藏世界品第五之三
有剎甚可畏 嘷叫大苦聲
其聲極酸楚 聞者生厭怖
地獄畜生道 及以閻羅處
是濁惡世界 恒出憂苦聲
釋 疑
酸楚厭怖,何以但言三塗?為地獄眾生,受酷刑極苦之處。為畜生禽獸,受射殺屠宰之難。為鬼類受欲食不得、及處晦暗不見光明故。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294期2014年11月刊
唯識法相學39五俱意識
但要瞭解五根跟五塵只是一種接觸,這種接觸不能分辨什麼,如果要產生意識的話,必須有第六識的意根參與,才能把這五個根本所表現的“能”生起效用。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294期2014年11月刊
佛法要義 種性
第一凡夫種性就是﹁天生的」,這是白話,事實上在佛法
中說,就是過去所造作形成的;所以,凡夫種性就是談過去。第二習種性,
是這一生熏習所完成的,第三個就涉及到道種性,道種性是以菩提道來說,
道種性中當然有它的層次,高下不同。
- 文:若知出處:294期2014年11月刊
楞嚴探秘 一之三
剛剛提到懷迪,“懷迪證譯”;懷迪也是一位出家人,他是循州(嶺南)人,住廣東羅浮山南樓寺。這個山一般講是仙聖遊居之處,所以懷迪住在那裡啊,也不是泛泛之輩喔,他也是學問很高;我們看以前的出家人都是飽學經綸的,都是修養很高的。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295期2014年12月刊
大方廣佛華嚴經-毗盧遮那品第六
業報,舉凡五趣六道、因業受報之眾生,所依之處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295期2014年12月刊
唯識法相學40-種子生現行
唯識學的基本理論就是依於法相的建立而去認識,所以有“種子生現行,現行熏種子”的說法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295期2014年12月刊
佛法要義-遺傳種性
譬如外緣是一個善緣,相應於如來藏裡的業是善是惡?當然在緣境上如果
肯定是善的話,發出來的這個種性一定是善
- 文:若知出處:295期2014年12月刊
楞嚴探秘 一之四
家師上白下雲老和尚說:「正法時代有末法,末法時代也有正法」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296期2015年1月刊
大方廣佛華嚴經---毗盧遮那品第六
善、無傷有益之行為。根、即根本。力、即效用。於身、口、意的造作行為,能不貪,不瞋,不癡,即能彼此無傷,更得饒益;如是恒常熏習,久則成力。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296期2015年1月刊
佛法要義---智 慧(一)
文的意思,就是一切的知識經驗,慧是一種力量,這種力量來自智,以智為基礎而顯現慧的力量,加在一起就叫做智慧。
- 文:若知出處:296期2015年1月刊
楞嚴探秘
佛經藏中有所謂的十二部經教,這個是知識,我們讀經不可不知,先要瞭解什麼是十二部經?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297期2015年2、3月合刊
大方廣佛華嚴經---毗盧遮那品第六之一
諸佛子!時大威光菩薩,以見一切功德山須彌勝雲佛,承事供養故,於如來所,心得悟了;為一切世間,顯示如來往昔行海。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297期2015年2、3月合刊
唯識法相學42---唯識的建立-識與緣(下)
繼續介紹唯識法相,談識與緣的關係;前面談到了“因為什麼樣的緣”以及“等無間緣”,現在談第三個“所緣緣”。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297期2015年2、3月合刊
佛法要義---智 慧(二)
在《般若經要解》裡提過,智慧是學佛人要去下工夫之處,從修行到修養,
必須成為一種後盾的力量。
- 文:文文出處:297期2015年2、3月合刊
休庵拾粹---兒女的話
豪華的客廳,奢侈的設備。
寂寞的家庭,冷清的氣氛。
- 文:若知出處:297期2015年2、3月合刊
楞嚴探秘二之二
另《楞嚴經》卷九、十中有段經文也是“優陀那”,法要相當重要,尤其是身處末法時期修行者的警鐸與圭臬;