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34期2018年7月
心路歷程──桑蒙8-2
誰知,當她的母親見到老師父,劈頭就是一句魯莽的責問:「你怎麼隨便收留一個女孩子?」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33期2018年6月
圓覺之道第四十一集(上)
譬如出家可以修奢摩他,也可以修三摩缽提、修禪那,可是三者中依戒學只能以一個作為修持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33期2018年6月
333期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
菩薩右手放淨光 光中香水從空雨
普灑十方諸佛土 供養一切照世燈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33期2018年6月
唯識法相學78三量緣境
先看三量說什麼?其實都是從一個“心所”發起的,“心所”是於自心中所有,就是自己心裡所有的知識經驗或智慧,依於知識經驗、智慧而去衡量道理與事物,衡量這些方法與結果的好壞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33期2018年6月
心路歷程──桑蒙8
尤其是修學方面,可以說是:
「此地是寶礦,全憑自己挖!」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32期2018年5月
圓覺之道第四十集(下)
業的執著會有因果感報的展現;法的執著會造成所知障,所以從“作為”不造成傷害,而且還能把問題化解,顯現的是一個滅相的話,就不只是“自我”還有“他我”的問題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32期2018年5月
332期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
十方所有勝妙華 塗香末香無價寶
如是皆從手中出 供養道樹諸最勝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32期2018年5月
唯識法相學77三性三無性(下)
三性三無性,從有到無,從依他而起才是一個關鍵性的問題,把握不住就不可能從三性而突破到三無性,也就是從依他而起才看出你有沒有修養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32期2018年5月
心路歷程──桑蒙7
「若父母無信,令起信心。若無戒,令住禁戒。若性慳,使行惠施。若無智慧,令起智慧;子能如是,方得曰報恩。」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31期2018年4月
圓覺之道第四十集(中)
談到成就了“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”的這些修行者,他們已經成就了,具備了這種修養,我們就不能只把它當成病,去挑剔、去批判。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31期2018年4月
331期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
若能勇健無能勝 則能發起大神通
若能發起大神通 則知一切眾生行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31期2018年4月
唯識法相學76三性三無性(中)
認識了別就是從遍計所執的問題,從依他所起而去認識了別,最後要肯定是圓成實性,才是圓滿成就,而且是實實在在饒益性的、絕對的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31期2018年4月
心路歷程──桑蒙6
「思而得,是一堆茅草;慮而解,抓了一把泥沙!」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30期2018年2、3月
圓覺之道第四十集(上)
自己沒有修養竟然叫人怎麼去做,就像釋迦牟尼佛在經典上說的一句話,「以盲引盲」,令人感嘆!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30期2018年2、3月
330期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
信令諸根淨明利 信力堅固無能壞
信能永滅煩惱本 信能專向佛功德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30期2018年2、3月
唯識法相學75三性三無性(上)
本質本體是可以變化的,因為變化才會有不同的作用,不能一談到“性”就講佛性,不變的佛性根本不需要談。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30期2018年2、3月
心路歷程──桑蒙5
「不老實學些樣子,見食能飽麼?」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29期2018年1月
圓覺之道第三十九集(下)
就像菩薩十地,雖然完成了前面的三地菩薩,還是會退,必須完成了四地,所以只是進入還不是完成,一定要完成了才是真正的不退菩薩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29期2018年1月
329期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
若得見佛 當願眾生 得無礙眼 見一切佛
諦觀佛時 當願眾生 皆如普賢 端正嚴好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29期2018年1月
唯識法相學74我法二執(下)
所以只談我法二執,“俱生”、“分別”,於道而言一無是處,必須知道“法在哪裡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