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97期2024年04月
397期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
菩薩於如是寂滅、微妙、甚深、最勝法中修行時,亦不生念我現修此行,已修此行,當修此行;不著蘊界處,內世間,外世間,內外世間;所起大願,諸波羅蜜,及一切法,皆無所著。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97期2024年04月
佛說四十二章經 第二十章 惟我本空
所謂的四大,「以任何一大為主體,其他三個都是緣」的道理要搞清楚。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97期2024年04月
金剛經研討 妙行無住分第四
要做一個修行覺悟的人,不要只是做一個佛弟子而已。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97期2024年04月
佛遺教經法句
諸苦我為本 三毒諸苦因
知苦色身受 法身無有損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96期2024年03月
396期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
無我,觀是我觀,身是我身,有我之分別;於此分別之餘,不計量,不執著,不於一念中,生些微雜染;亦即是出離,亦即是莊嚴清淨,是則無我之境.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96期2024年03月
佛說四十二章經 第十九章 假真並觀(下)
佛言:觀天地,念非常;觀世界,念非常;觀靈覺,即菩提;如是知識,得道疾矣!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96期2024年03月
金剛經研討 妙行無住分第四
如果能把二十八天──欲界六天、色界十八天、無色界四天、色界四禪定、無色界四禪定真正搞清楚了,到最後第九定就可以檢驗你的修養!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95期2024年1、2月合刊
395期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
殊不知理法於世間,原本就是相對;於佛法中,則以相對之現實,必須深入認識而至明了;於明見中觀察細微,進而有所發現,方能覺悟出離相對,突破而至絕對之心無所著。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95期2024年1、2月合刊
佛說四十二章經 第十九章 假真並觀(上)
密教也有所謂的淨業觀法,什麼叫淨業觀法?身口意是造作業的三個工具,為了讓這三個工具怎樣不去造作成業,反而能轉變為道的修養,所以才有所謂的三業去受三密的加持,相應而成道,這是它的原理。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95期2024年1、2月合刊
金剛經研討 妙行無住分第四
所以空是空相,不是空其內容,談虛空是從內容到相,就是從內到外,或從外到內,前面不是講「住」是存在的現象,這裡虛空就是談住;外面是講住相,內面是講色身香味觸以及布施,這是內涵。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94期2023年12月
394期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
菩薩爾時,復作是念:我不成熟眾生,誰當成熟!我不調伏眾生,誰當調伏!我不教化眾生,誰當教化!我不覺悟眾生,誰當覺悟!我不清淨眾生,誰當清淨!此我所宜,我所應作。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94期2023年12月
佛說四十二章經 念等本空(下之二)
真正「我」要清淨,是業已清淨了,道也不需要了;還需要道來維護,表示還有業。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94期2023年12月
金剛經研討 妙行無住分第四
施我一開始講過:「對自己、對別人。」對別人一定是付出,對自己一定要放捨,如果能把握付出跟放捨,就是有一個我跟他的關係,所以應該用這種方式「不住於相。」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93期2023年11月
393期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
不作惡業故,無惡業障不起煩惱故,無煩惱障不輕慢法故,無有法障不誹謗正法,故無有報障。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93期2023年11月
佛說四十二章經 念等本空(下之一)
可是即使見道,也只能說完成了一次的見道,或一期的見道;必須要同樣的事不會再犯,甚至更多不同的事也不會犯了,才能叫「成道」。所以見道、成道的距離,是相當的大。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93期2023年11月
金剛經研討 大乘正宗分第三
也有很多居士問我:「師父!我要不要去拜佛指舍利?」我說:「這是自己的事!」他說:「你告訴我要不要去?」我說:「要看你是什麼樣的起心動念?」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92期2023年10月
392期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
精進:即是正勤。精、在精純,不偏邪,無惡雜。進、在提昇,不疲厭,無放逸。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92期2023年10月
佛說四十二章經 念等本空(中)
如果真的從來都不熟悉,前世都沒有這種修養,我可以告訴你,最多只是不做惡,在行善而已。將來可不可以去天道?還得看他的業,因為在臨終時,外緣引發他的業是什麼,那就去什麼地方!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92期2023年10月
金剛經研討 大乘正宗分第三
因為正在修行覺悟的人,還是會有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,已經成就了菩薩果位的,就沒有這些。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91期2023年09月
391期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
於心深入當下所攀著之緣,有實相,有妙智;所顯相等之意趣,或謂之內涵聚意是境性,亦名境界;即所謂諸法為所緣之境,是行蘊後,完成的結果,亦即識蘊之境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