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226期 2008年 6月刊
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(十二)
復次,可愛樂光明天王,得恒受寂靜樂,而能降現、銷滅世間苦解脫門。
- 文:若知出處:226期 2008年 6月刊
金剛經研讀之八十五 - 自我轉化的關鍵 (四)
因為有業,所以永遠處在生死輪迴之中,不得出離。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227期 2008年7月刊
大般若經要解 - 九十波羅蜜(無眾生)
繼續介紹大般若經要解九十波羅蜜的第三十六個──無眾生波羅蜜。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227期 2008年7月刊
妙法蓮華經決疑 - 安樂行品第十四(之二)
「爾時,世尊欲重宣此義,而說偈言。」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227期 2008年7月刊
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(十三)
佛於無量大劫海 說地方便無倫匹
所說無邊無有窮 善思音天知此義
- 文:若知出處:227期 2008年7月刊
金剛經研讀之八十六 - 自我轉化的關鍵 (五)
因為華夏民族有大乘佛法的根機,所以佛法才會傳到內陸。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228期 2008年8月刊
大般若經要解 - 九十波羅蜜(斷)
這個單元要介紹的是九十波羅蜜──第三十七個“斷波羅蜜”。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228期 2008年8月刊
妙法蓮華經決疑 - 安樂行品第十四(三)
除懶惰意 及懈怠想 離諸憂惱 慈心說法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228期 2008年8月刊
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(十四)
一切法清淨者,即於法無礙智與法無礙解之修養;於行諦觀,於境寂滅之境界解脫成就者。
- 文:若知出處:228期 2008年8月刊
金剛經研讀之八十七 - 佛度有緣人 (一)
《金剛經》所呈現出來的,有什麼重要的法義?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229期 2008年9月刊
大般若經要解 - 九十波羅蜜(不破波羅蜜)
繼續介紹九十波羅蜜──“不破波羅蜜”。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229期 2008年9月刊
妙法蓮華經決疑 - 安樂行品第十四(四)
文殊師利,如轉輪王見諸兵眾,有大功者,心甚歡喜,以此難信之珠,久在髻中,不妄與人,而今與之,如來亦復如是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229期 2008年9月刊
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(十五)
復次,自在天王,得現前成熟無量眾生,自在藏解脫門。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229期 2008年9月刊
金剛經研讀之八十八 - 佛度有緣人 (二)
好比在這個娑婆世界,輔佐佛陀來宏揚佛法的,通常有四位大菩薩;比方觀世音菩薩,是娑婆世界眾生最熟悉的。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230期 2008年10月刊
大般若經要解 - 九十波羅蜜(不分別波羅蜜)
繼續介紹大般若經──第四十一個“不分別波羅蜜”。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230期 2008年10月刊
妙法蓮華經決疑 - 從地踊出品第十五
爾時,他方國土,諸來菩薩摩訶薩,過八恒河沙數,於大眾中起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230期 2008年10月刊
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(十六)
佛於劫海修諸行 為滅世間癡暗惑
是故清淨最照明 此是力光心所悟
- 文:若知出處:230期 2008年10月刊
金剛經研讀之八十九 - 佛度有緣人 (三)
有道是〝萬般帶不走,唯有業隨身〞。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231期 2008年11月刊
大般若經要解 - 九十波羅蜜(無常波羅蜜)
大般若經要解九十波羅蜜,目前已經介紹到第四十四“無常波羅蜜”。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231期 2008年11月刊
妙法蓮華經決疑 - 從地踊出品第十五
爾時,世尊欲重宣此義,而說偈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