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16期2016年11月
唯識法相學61十二因緣(二)
這裡談十二因緣就是十二個因緣法,因為“什麼”以及“所緣的是什麼”,就是關係的緣是什麼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16期2016年11月
佛法要義 善與惡的究竟
談善,因為有一個終究的結果,得到一個果報,那就是福報的問題,而談修行辦道,凡有所計較執著,即使是道也會成為障礙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20期2017年4月
圓覺之道第三十五集(下)
舉例來看一個問題,譬如欣賞一張照片,照片裡有一個人像,你的重點是擺在照片還是人像?當然是擺在人像。但是只依這張照片去看人像,是不是就能確定如此?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20期2017年4月
320期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
如人設美饍 自餓而不食
於法不修行 多聞亦如是
如人善方藥 自疾不能救
於法不修行 多聞亦如是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20期2017年4月
唯識法相學65唯識與緣起--三苦(上)
先看行苦,從無明、行、識、到名色、六入,為什麼這一段在十二因緣法裡屬於行苦?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23期2017年7月
圓覺之道第三十七集(上)
這裡談“眾生相”仍以人來說,不包括其他的飛禽走獸,雖然牠們都是有情眾生,畢竟飛禽走獸不是在當生能有機會達到“圓覺”的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23期2017年7月
323期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
佛子弘願,不僅平等一如,更應增上;不可自以為貴,視眾生業重堪憐,而以驕慢心念,大言度他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23期2017年7月
唯識法相學68種子
唯識法相從這個單元開始,要談法相怎麼樣去認識了別而後肯定。這是一個必須先要把握的大前提──憑什麼去認識、去了別,又憑什麼去肯定?所以談唯識法相首先要從種子說起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26期2017年10月
圓覺之道第三十八集(中)
因為佛法不是教你去取捨,修行也不是教你去取捨,而是偏差的行為會成為障礙,你要怎麼去修正、怎麼去排除障礙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26期2017年10月
326期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
若見直路 當願眾生 其心正直 無諂無誑
見路多塵 當願眾生 遠離塵坌 獲清淨法
見路無塵 當願眾生 常行大悲 其心潤澤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26期2017年10月
唯識法相學71所緣境(上)
上一節談到心所四分,於“法”那只是一個主旨而已,真正要完成一個法必須要有“所緣境”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26期2017年10月
心路歷程--桑蒙
生命的最初是什麼?
生命的過程為何苦多於樂?
生命的結束是銷滅了麼?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26期2017年10月
休庵詩詞 擁著悠悠的夢
輕輕的風
飄飄的雲
擁著悠悠的夢
游走,游走,游走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27期2017年11月
圓覺之道第三十八集(下)
至少能得到好處,能幫助你在生命的道路上可出離三界,不受六道輪迴之苦,這就是善知識!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27期2017年11月
327期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
見苦惱人 當願眾生 獲根本智 滅除眾苦
見無病人 當願眾生 入真實慧 永無病惱
見疾病人 當願眾生 知身空寂 離乖諍法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27期2017年11月
唯識法相學72所緣境(下)
如果“心所四分”與“所緣境”就是一種因果關係、一個因緣法則的話,就很容易把握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27期2017年11月
心路歷程--桑蒙2
他說:「人生的旅途,不正是如此?可是,有多少人為什麼不能像海浪一樣的堅強?」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63期2021年03月
363期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
欲一毛孔放光明
普照十方無量土
一一光中覺一切
菩薩以此初發心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63期2021年03月
大乘起信論 緣的種類
以緣來講,究竟有多少種類?第一個因緣,第二個等無間緣,第三個所緣緣,第四個增上緣。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63期2021年03月
佛說四十二章經(二之一)
以五欲概念來說,就是「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」,極易形成「貪、瞋、癡、慢、見」;由這歸納起來,雖然都是談欲,它的重點還是在「貪」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