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11期2016年6月
圓覺之道第三十一集 (上)
繼續介紹《圓覺之道》,上一節談“奢摩他”,現在談“三摩缽提”。“三摩缽提”的涵義有好幾種,大體上是依於顯教與密教的差別;以顯教而言,稱為“等持”,或是“正當去維護”的一種方法。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11期2016年6月
311期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
問:「云何閻浮提?」答:「即南贍部洲,位於須彌山南方;即人世間所謂紅塵世界,是吾人類及其他有情,非情,無情眾生之住處。」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11期2016年6月
唯識法相學56五蘊識變(四)
不動以滅而言,是否“生”不起了?其實“不動滅無為”於生還是起,還有生的現象,不表示“生”已不起、滅已滅,完成了“不動”,所以不能照文字解釋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11期2016年6月
佛法要義 熏習(二)煩惱、無明
用白話來說,愈想愈難過、愈想愈生氣,此中有一段時間,從小到多、到大,慢慢累積起來,就是一種熏習的現象。
- 文:若知出處:311期2016年6月
楞嚴探秘五之三
一般我們的自我意識裡,有感性的成分和理性的成分,有的人偏於感性,有的人偏於理性,在這裡暫不比較理性較好或感性較好,那只是種分別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10期2016年5月
圓覺之道第三十集(下)
“奢摩他”翻成中文就是 “止”,為什麼我說是“靜止”?因為必須先要具備靜的條件才能止!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10期2016年5月
310期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
是世界眾生,滅苦之因,覺知惡作不可積集,亦不可得,唯伽陀妙藥,可以嚴淨!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10期2016年5月
唯識法相學55五蘊識變(三)
“非擇滅無為”如果以白話來講,是因為不同於擇滅無為,所以叫做非擇滅無為。究竟它是什麼樣的內容呢?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10期2016年5月
佛法要義 熏習(一)名言、色識
談熏習,不能只擺在道的上面,熏習是以業做為基礎,然後涉及道的問題。
- 文:若知出處:310期2016年5月
楞嚴探秘五之二
「未曾有一法,不從因緣生,是故一切法,無不是空者」,這個「空」不是什麼都沒有,空就是個「虛空性」,就像天空一樣!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09期2016年4月
圓覺之道第三十集(上)
前一段談到有關一些道理方法、知識經驗的問題,也談了從緣起到結果,中間的過程必須要具備修養,才能敢於面對問題、化解問題。所以這裡談修養也提出三個,第一個是“奢摩他”。“奢摩他”,中文最簡單的解釋就是“靜止”,譬如靜坐就是靜靜的坐著;談“止”要用什麼觀念去看?它不是停止,而是一些意念、心念、思想,不管是正面、負面的都要集合起來,單獨成為一個重點。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09期2016年4月
309期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
是諸眾生,於彼鮮少世界,地廣域濶,趣入業惑愚行中,輒以為喜;遠離慧行,滯留苦難,於恐怖中放逸,於放逸中攝取欲樂。往往以自我分別而執著,常作火宅之主;時久集苦,連綿束縛,不得出離。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09期2016年4月
唯識法相學54五蘊識變(二)
前面談到“虛空滅無為”的一些理論,可是怎樣去滅?怎樣從業而顯道?唯識學告訴我們一些下手的工夫及過程,以佛法的名詞來講,叫作“次第”,或說五蘊識變的次第也可以,但是它的基礎理論是在於“虛空滅無為”;究竟怎麼滅?首先看“擇滅無為”;也就是於“虛空的滅”進入滅相,從有為到無為的基礎理論要怎樣去著手?那就先要從選擇上著手。
- 文:文文出處:309期2016年4月
休庵拾粹 悲喜之辯
「人的一生,止於喜劇和悲劇?」
「如果以苦樂而言,大至如此!」
「喜與悲的範圍如何?」
「涵蓋很廣!」
「那些屬於喜?」
「佛法中列為善位。」
「為什麼?」
「因為順理有序,於己於人都有饒益!」
「涵蓋了一些什麼?」
「茲作分別條述於后:」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09期2016年4月
佛法要義 業的作用(二)
因為業的作用關係到果報與因緣,現在再把業的作用,作比較詳細的介紹,在業的作用上談“定業、不定業、共業、不共業”,談這四種作用相互之間的關係。
- 文:若知出處:309期2016年4月
楞嚴探秘五之一
我們繼續探討「空」義,為什麼叫「空」義?前面說到聲聞法跟菩薩法的情形,這部經開始的時候提到很多無漏大阿羅漢,可是這部經又是標準的菩薩大乘佛法,我們必須要把修行最重要的「空」的意義搞清楚,當接觸這部經的時候才比較容易下手。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08期2016年2、3月合刊
圓覺之道 第二十九集(下)
這是這一段經文大概的重點,包括道理方法的認識;尤其從緣起到過程,不要一下子就完成結果,因為世間法有世間法的緣起與過程,同樣佛法也有其緣起與過程,但這不是一個相對的法,而是化解問題的法,問題在乎佛法怎樣能化解?這是求得解脫的問題!使問題不存在才叫解脫,任何事或任何問題,經過了這樣的修養完成之後,才稱為一切種智。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08期2016年2、3月合刊
308期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
是諸眾生,貪欲計著,惡性行事;所作諸惡,不僅過度,而且所行快速。奪取之欲,全憑自我,想到就做;終究惡行惡果,無可推諉否定;如是不可取著之行,循環流轉不息,即苦集聖諦之要義。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08期2016年2、3月合刊
唯識法相學53五蘊識變(一)
談“識變”,首先要認識五蘊,當然誰都知道五蘊,前面已講過很多“色受想行識”的問題,可是關係到“色受想行識”而後所得到的“識",是一個結果;所以這裡談五蘊識變,不是談色受想行,而是談“識”。
- 文:文文出處:308期2016年2、3月合刊
休庵拾粹 又是忙碌時刻的來臨
牆邊設店面
長夜守街燈
不為三餐飽
但討客歡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