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出處:應佛之印期數:354期2020年5月
唯識法相學99五重唯識觀法(一)
首先要瞭解「五重」的「重」是一種回互或反覆的意思,它不是重複,而是從法相上作認識、了別,而且不是一次就肯定。以現代的研究方法上來看,等於比較選擇,再比較、再選擇,就是這種現象。
- 出處:紅塵甘露期數:354期2020年5月
大乘起信論 依《華嚴大疏》談真如(下)
談絕對真如,肯定說相契相應,也就是適合自己又具備這些條件,還要喜歡,能達到這種境界,就是真如的境界,不能達到這種境界,只是在裡面打發時間而已,並沒有得到究竟的利益。
- 出處:紅塵甘露期數:354期2020年5月
心路歷程、《桑蒙》──佛法、眾生、願
忍行是六波羅蜜之一,無生法忍是道證的條件,成就「忍」而且修養成為力用,是行者於「道」的里程中,不可或缺的重要課題
- 出處:紅塵甘露期數:353期2020年4月
353期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
境妙、智妙、行妙、位妙、三學妙、感應妙、神通妙、說法妙、法眷妙、利樂妙。
- 出處:應佛之印期數:353期2020年4月
唯識法相學98三乘行果--十地(二)
法雲做為一種表現,可以說相同於佛,只不過因為是菩薩,他本身沒有願力世界,還是一個比較有限的環境,哪裡需要他才能去做;不需要他就不能勉強去做。
- 出處:紅塵甘露期數:353期2020年4月
大乘起信論 依《華嚴大疏》談真如
法中談飽跟餓,不是以飽與餓來看,是以一個色身的需求,在這需求的中間,必須要瞭解需求的是什麼?需求的是營養,所以營養才是真實義,這種需求必須要恰到好處,才叫做真如。
- 出處:紅塵甘露期數:353期2020年4月
心路歷程、《桑蒙》──佛法、眾生、願
禪定的修養,以四禪為內容,於喜、樂、念、慧中突破「欲」的束縛,發起梵行之願;以平等普緣,篤踐善法,引無量福,感無量果。
- 出處:紅塵甘露期數:352期2020年3月
352期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
如是十佛,各具德養,身聚無量功德,願力世界,各居淨土;是國眾生,覺悟隨德而成就補處菩薩,來去十方世界,自在無礙,方便化導一切眾生。
- 出處:應佛之印期數:352期2020年3月
唯識法相學97三乘行果--十地(一)
從初地「歡喜地」到「離垢」、「發光」、「焰慧地」,也就是到第四地,從初地到四地這個階段,是一個會起變化的階段。
- 出處:紅塵甘露期數:352期2020年3月
大乘起信論 依《解深密經》談真如
現在來談的是依於《解深密經》裡所談的真如,《解深密經》這一部經典,還是比較偏於唯識的理法。佛法中關係到分析、邏輯方面,幾乎還是以唯識做為重點。
- 出處:紅塵甘露期數:352期2020年3月
心路歷程、《桑蒙》──佛法、眾生、願
三昧是「定學」的基礎。
三昧,於事物當前,正心不亂,遠諸染著,摧伏眾魔,克服障礙;色受相應,一念清淨,即可入達明朗妙湛的境界。
- 出處:紅塵甘露期數:351期2020年1月2月合刊
351期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
賢首菩薩品,要旨在安樂三昧,具足自他兩利之功德;智慧之光,去無明,除煩惱,是調伏無始業作,復不隨業再造之解脫法門。
- 出處:應佛之印期數:351期2020年1月2月合刊
唯識法相學96三乘行果--十回向(七)
「有所執著」、「有所束縛」,就是一個我執、法執的問題。
- 出處:紅塵甘露期數:351期2020年1月2月合刊
大乘起信論 依雜集論談真如
而現在談所謂雜集論,其實就是一個綜合的說法,沒有這本書,沒有這種學派或是叫雜集論,這是一個綜合性的看法。
- 出處:紅塵甘露期數:351期2020年1月2月合刊
心路歷程、《桑蒙》──佛法、眾生、願
四禪、八定、九次第定,三個名相,分別定學,其實就是九種定法,次第增上的禪定修養境地。
- 出處:紅塵甘露期數:350期2019年12月
350期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
經中說此龍王,乃十地果位大權菩薩之化身,係一百七十七龍王中之第七位
- 出處:應佛之印期數:350期2019年12月
唯識法相學95三乘行果--十回向(六)
「善根」並不只偏於善良的基礎,善根除了包含業裡面善的種子之外,真正的重點是在「菩提」善根。
- 出處:紅塵甘露期數:350期2019年12月
大乘起信論 真如說義
談唯識來說真如的法義,就是一種對真如的分析,以唯識來看有三個說法:一個是「無相真如」,一個是「無生真如」,一個是「無性真如」。
- 出處:紅塵甘露期數:350期2019年12月
心路歷程、《桑蒙》──佛法、眾生、願
緣,在佛法中說,於心識的變動,是塵所與根能的相應,而後心起慮知,識生執著,形成相和境的現象;而後,自我與相及境,復又作用變化;由藉之情,而再次相應,復有染著或淨捨的不同結果。
- 出處:紅塵甘露期數:349期2019年11月
349期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
大梵天,乃離淫欲之色界諸天;從四禪天而言,係初禪天。梵天依序為大梵天、梵輔天、梵眾天;大梵天所得之禪定,位於初禪與二禪之間,故說是中間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