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出處:紅塵甘露期數:345期2019年7月
心路歷程、桑蒙──佛法、眾生、願
戒,以戒為師範,建立莊嚴的行止,可以獲得三種清淨的功德;於心,不起染著,可以清淨欲望。於身,不生離過,可以安穩欲行。
- 出處:應佛之印期數:345期2019年7月
休庵詩詞 不要浪費生命
覺醒吧!
畢竟人生太短!
畢竟生命無價!
千萬不可為之浪費!
- 出處:紅塵甘露期數:345期2019年7月
白雲深處 參予是非的認知
分別之心,有計較和執著,同樣也有認識和瞭解;這其中少不了有一個「我」,也就是「心」即「我」,眾生悉皆具足,不容許任何的「他」而與以否定!
- 出處:解惑篇期數:345期2019年7月
解惑篇
問:因職業關係要把有傳染病病原殺死,像口蹄疫因為有傳染病將豬殺死,這樣算不算犯了殺業?
問:「諸法皆空,因果不空」?
- 出處:紅塵甘露期數:344期2019年6月
344期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
於鼻根中入正定 於香塵中從定出
普得一切上妙香 諸天世人莫能知
於香塵中入正定 於鼻起定心不亂
說鼻無生無有起 性空寂滅無所作
- 出處:應佛之印期數:344期2019年6月
唯識法相學89三乘行果--十行
「歡喜」、「饒益」、「無瞋」、「無盡」、「離癡」、「善現」、「無著」、「尊重」、「善法」、「真實」
- 出處:紅塵甘露期數:344期2019年6月
大乘起信論 本覺與不覺
以聲聞、緣覺、菩薩來講,有沒有關係到隨染本覺呢?有,還是一樣的道理。講聲聞乘,通常是厭苦,他厭苦就有逃避的現象;菩薩,是於苦不以為苦,所遭遇的,也就是關係到隨染的不同
- 出處:紅塵甘露期數:343期2019年5月
343期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
有勝三昧,於心、正行處。於意、慮清淨。於識、知緣境。亦即是制心不亂,意念明朗,識立正知。
- 出處:應佛之印期數:343期2019年5月
唯識法相學88三乘行果--十住心
在菩薩行果上有三十個必須要去認識的,因為這裡面包含了道理、方法。第一個是十住心,第二個是十行,第三個是十回向。
- 出處:紅塵甘露期數:343期2019年5月
大乘起信論 摩訶衍與眾生心
五佛性──有所謂的正因佛性、了因佛性、緣因佛性、果佛性、果果佛性
- 出處:紅塵甘露期數:343期2019年5月
心路歷程、桑蒙──佛法、眾生、願
殊不知,「空」的認知是建立在「相」的變化上,不是「有」的否定。
- 出處:應佛之印期數:343期2019年5月
生命的組曲 意念的整理
學佛行程中,強調莫要妄想,切忌雜念,時刻都要提起正念,方能促使身口意三業清淨,而三業的清淨,其樞機在「意」的整理,只要意念中能去除那些虛妄和雜亂的,那麼,餘下的便是正念了。
- 出處:解惑篇期數:343期2019年5月
解惑篇
想修禪定但意念很多心又定不下來,該如何處理?
- 出處:紅塵甘露期數:342期2019年4月
342期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
香,約有塗、末、丸等;塗香指香水,末香指焚香,丸香即囊香;淨妙之香,是供養物。
- 出處:應佛之印期數:342期2019年4月
唯識法相學87三乘行果--佛乘
阿彌陀佛並沒有說不接引娑婆眾生,任何國度的眾生他都接引,唯一的要求是,你先進入他的蓮台世界把業清淨了,才能夠進入他的極樂世界
- 出處:紅塵甘露期數:342期2019年4月
大乘起信論 本論的大綱
「佛性」在各種經典上面,大體上有三種不同的說法,是哪三種?有所謂的二佛性、三佛性,以及五佛性
- 出處:紅塵甘露期數:342期2019年4月
心路歷程、桑蒙──佛法、眾生、願
這是個教界現實中的中篇,每一段文字,每一篇情節,每一串道理;全都是佛陀學術研究院中所經歷過的,屬於報導性的文字,或者說是記錄性的
- 出處:解惑篇期數:342期2019年4月
解惑篇
問:觀想妄念、無常怎麼來、怎麼去…如雪花飄落海中,但禪宗不斷地要問為什麼?這兩種修法的關係及差異如何?
- 出處:紅塵甘露期數: 341期2019年3月
341期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
故知付出,先須擁有,絕非借他人之花,供個己之佛
- 出處:應佛之印期數: 341期2019年3月
唯識法相學86三乘行果--菩薩乘
像手電筒,把手電筒開關打開,看看光線射出去時,起初比較集中,慢慢愈來愈大,而最集中的地方是最亮的,射得愈遠反而變得愈淡,這是什麼意思?就是由粗到細的意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