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80期2022年9月
380期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
發菩提心因四緣而發起:1.見聞是增上緣。2.聞法是增上緣。3.護法是增上緣。4.發心是增上緣。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80期2022年9月
大乘起信論法義 如來藏說
唯識學裡談的阿賴耶,或者講無盡,或講如來,為什麼有那麼多不同的名詞?其實都是一個相同的東西。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80期2022年9月
佛說四十二章經 第九章返本會道
要把握這個原則,就是守志,如果只是在世間法的知識經驗上下工夫,可以說,就沒有見道的機會。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79期2022年8月
379期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
從八背捨而觀四念處。以九次第定練四念處。以精進三昧熏習四念處。以離垢入法界勤修四念處。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79期2022年8月
大乘起信論法義 識的面貌
有多少人學了一輩子,甚至生生世世,好像都在學佛,始終不能見道,更不能成道,為什麼?因為盡是在業裡面打轉,要不然就是盡在道裡面打轉。不會去了解業與道的因果關係,跟因緣法則的問題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79期2022年8月
佛說四十二章經 第八章塵唾自污(下)
「談到比較神秘一點的,因為是我加持過的。妳自己去拿?就等於五戒裡的盜戒一樣,自己去拿,沒有經過許可沒有效!不是妳的,對妳沒有幫助。」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78期2022年7月
378期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
初禪五支:覺、觀、喜、樂、一心。
二禪四支:內淨、喜、樂、一心。
三禪五支:捨、念、慧、樂、一心。
四禪四支:不苦不樂、捨、念、一心。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78期2022年7月
大乘起信論法義 意的內涵
從這種貪欲的力量,非常旺盛的時刻,在學佛的道路上,幫助慢慢淡化。所以說從貪欲慢慢少欲,最後到了淡欲,這只是一個修行的過程。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78期2022年7月
佛說四十二章經 第八章塵唾自污(上)
人的修養絕不是一般講的「打不還手、罵不還口」,那不叫做修養,因為問題並沒有化解掉!真正的問題是:「人家來傷害你,究竟是為什麼?」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77期2022年6月
377期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
五蘊中之想,非自我意識,於修習過程中,累積廣大智慧,圓具菩提;待時節因緣,令修治入道者之一念,頓然開發往昔既成之智,故說藉所緣而能善了,趣向菩提而自在無礙。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77期2022年6月
大乘起信論法義 心意識說
當意跟外面打交道,有了分別以後,反應到那個心,心才能主宰,主宰什麼?主宰原來的分別做一個肯定,就是做一個認識,也就是第二個識。就可以發現,心主宰,意是媒介,那個識呢?一個是以色塵緣境的概念而言,一個是經過媒介反應到心完成的一個認識。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77期2022年6月
佛說四十二章經 第七章惡還本身(下)
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,究竟什麼意思?我不知道。可是背下來有沒有好處或害處呢?還是有它的好處!為什麼?一旦真正會背了,當到達某一種年齡,理解力提昇了,再去回想所背的文字,一切都成了很好的資訊.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76期2022年5月
376期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
菩薩種種殊勝行,但能依教如法,即使勤修億萬劫波,能夠不厭不倦,其所行功德,亦無量無窮際。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76期2022年5月
大乘起信論法義 五蘊的作用
五蘊的作用,一定是五蘊起了變化才會有作用,五蘊不起變化,就不可能產生作用,所以我常說「五蘊起變化而有作用」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76期2022年5月
佛說四十二章經 第七章惡還本身(上)
因為參禪的本義是什麼?是「運用思想,去思考所看到、所聽到的;而後從中去認識什麼、去了解什麼!而又能夠發現什麼!」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75期2022年4月
375期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
云何法門無量?眾生隨業根行,亦如人病百千,須藥百千;復如飲食,維護色身,關係不同營養。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75期2022年4月
大乘起信論法義 蘊藏機要
色蘊產生欲念才有「受、想、行、識」,如果沒有就不會有「受、想、行、識」,只是在色蘊上面打轉,根本連紙上談兵都說不上。為什麼?色蘊是什麼?它不是物質也不是精神,可是它也不離於物質也不離於精神。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75期2022年4月
佛說四十二章經 第六章忍惡無瞋(下)
人與人之間相處,問題一發生,最怕的就是一個不服一個,就會產生對立,當然就會起衝突。這種硬碰硬,最後是兩敗俱傷,誰也得不到好處。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74期2022年3月
374期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
菩薩為利樂世間,發起廣大菩提心,為欲淨治諸業果報,開顯清淨法界,拔除雜染根本;必須增長信解,知眾生之根,方能三世法平等,深入生滅滅已,自治清淨善根而隨順修因,得如佛福智殊勝功德。
- 文:白雲老禪師出處:374期2022年3月
大乘起信論法義 種信建立之取捨
所以說陌生的,現在一般人比較好新鮮,其實好新鮮就是生的現象,反而那些比較熟悉的,他們認為不稀奇。為什麼要談「捨生得熟」?因為人有一種好奇心,對於不熟悉的,陌生的好像都很好。